梅州市梅县区:创新思路谋发展 多元扶贫奔小康

梅县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原中央苏区县。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辖19个镇(高管会、办事处),人口61万人。全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821户15045人,其中省定贫困村32个,贫困户1136户2911人;分散贫困户5685户12134人。2016年至今,梅县区累计投入资金28.2亿元,其中累计筹集扶贫开发资金5.3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40.6748万元。至2020年底,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32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42元,贫困村居民人均支配收入达19656元。

南口侨乡。(梅县区扶贫工作局供图)南口侨乡。(梅县区扶贫工作局供图)

服务带动,政企合作打开扶贫助农新思路

松口镇与梅州市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广州市农财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同发起成立了松口镇“驮娘柚”扶贫产业园,同时成立农事劳动服务中心。扶贫产业园实施“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精准扶贫模式。通过近几年的运作,产业带动效益逐步凸显,参与产业园发展的贫困户人均分红从2017年787元提高到2020年1206元。

松源镇采用“农资+技术”,积极引导30户贫困户,种植烟叶200多亩,实现户均增收1.1万元。畲江镇引导彰三村、咸和村18户贫困户种植“红米”59亩,实现亩收益约2000元。隆文镇卢溪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年收购毛竹300多吨,年销售竹篱笆2.5万多米,销售额达到160多万元。

因地制宜,“立体种养”开拓脱贫攻坚新模式

石坑镇七朱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百香果+百香鸡”的立体循环种养产业帮扶新模式,园内土鸡以野虫、杂草、过熟落地的百香果为食,鸡粪又可作为百香果树肥料,一举两得,相辅相成,实现树上百香果,树下“百香鸡”,年产值突破10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大坪镇三台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林下经济,致力打造集“油茶种植+林下养鸡+小龙虾养殖”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同时,成立梅县区合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政策性资金注入等形式筹集资金,发展生态循环养殖项目,并以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实行利润分成,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

水车镇鹅峰村立足实际,联手企业投资120万元打造占地110亩的水车镇产业帮扶示范园,发展灵芝、木耳、金银花、铁皮石斛、百香果种植和鱼苗、甲鱼养殖等立体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一地多用、一地多产”的发展新路。2020年共收获成品晒干紫灵芝700斤,增加村经济收入约7万元。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以上,2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对口帮扶,广药集团“输血+造血”构建长效扶贫机制

2016年,广药集团对口帮扶梅县区松源镇径口、湾溪、园岭三个相对贫困村。在近5年的时间里,广药集团创立党建引领的新型产扶融合精准扶贫模式,通过一系列“输血+造血”“扶贫+扶志+扶智”的方式,因地制宜积极引导产业布局发展,大力扶持当地烤烟及柚树种植,三村形成了种植烤烟750亩,种植柚树8.7万棵的规模。同时建起6座光伏电站,使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十万元。此外,广药集团还投资5亿元,推动王老吉大健康基地、采芝林产业服务基地在广梅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投产,带动就业600多人,带动相关中药种植产业发展超过1万亩。截止2020年底,该集团共投入资金物资超1000万元,三村140户352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广药集团也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发挥特色,优势路径引领群众创业致富

以梅南镇水美村是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村为切入点,梅县区立足红色资源,将该村打造成为梅州市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和红色爱国教育示范点。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民宿产业,带动贫困户实现就地就业。

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广东厨师之乡)。(梅县区扶贫工作局供图)梅县区城东镇玉水村(广东厨师之乡)。(梅县区扶贫工作局供图)

玉水村积极挖掘专业厨师多、乡厨师傅爱好者多的人才优势,主动对接“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相关政策,通过成立玉水厨乡烹饪协会、建立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开放厨乡文化展馆、开展厨师技能培训、发展农家乐餐饮、申办厨师培训学校等措施,成功创建首个“广东厨师之乡”,带动乡村全面振兴。2020年,全村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14元。同时,依托落户玉水的梅县区客家菜师傅工程培训基地,采取“政府组织、名厨授课、村民参与”的形式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完成贫困户等230多人次培训,经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有30人。

盘活资源,“光农互补”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

梅县区积极探索“光农互补”生态扶贫新模式,充分释放“阳光红利”,发展绿色新能源,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让光伏扶贫照亮脱贫致富路。

梅西镇引进广东丰年盛景生态有限公司打造“光农互补”产业园,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5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光伏板下搭建钢架大棚种植鸡枞菌,不但吸引贫困户入股项目发展,还优先安排50多名贫困户劳力就业,辐射带动其它贫困户种植鸡枞菌,走出产业扶贫新路。

除此之外,不少镇、村也大胆创新尝试光伏扶贫,利用荒地、废弃学校、厂房等“沉睡”资源,建设“光农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在光伏板下种植喜阴经济作物或养殖水产,大大提升土地利用率,将“沉睡”资源转化为活跃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区累计实施光伏扶贫项目160个,投入资金3379.28万元,带动贫困户1504户。

电商联动,消费扶贫催生产业融合新业态

坚持电子商务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做好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至目前,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平台,梅县区消费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3.58亿元,带动贫困户2000多户。

一是积极打造“互联网+消费扶贫”模式。梅县区获评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完成18个镇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32个省定贫困村电子商务站点全覆盖。推动2家企业入驻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馆,成功上架37个产品。

二是发挥电商消费扶贫企业带动作用。打造梅州市首家“消费扶贫示范企业”广东村之翼科技有限公司,全区18个乡镇32个贫困村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对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农副产品实施溢价优先收购。通过村之翼电子商务服务站,推进扶贫产品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五进”活动,保证贫困群众在家能将农产品卖出好价。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村之翼联合云电商、乐得鲜等电商企业,搭建梅县区果蔬生鲜供应电商平台,溢价收购贫困户农产品,推出“无接触式”配送服务,帮助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三是借力线上销售平台促农增收。依托梅县政府采购“云平台”,干部发送扶贫“爱心卡”,鼓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会福利、职工食堂、慰问品等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促进贫困户农产品打开销路。同时,发动全区党员干部通过梅县区果蔬生鲜供应电商平台等线上商城,主动对接购买贫困户农产品,为电商助农贡献力量。

四是拓展网络直播扶贫新路径。抢抓直播销售新业态机遇,积极举办“美丽梅县•客都明珠助农直播季”“鄂粤同心、百县村播”等直播带货活动,发展网红经济,进一步推动贫困户优质农产品线上销售,让梅县金柚、茶叶、柚皮糖、姜糖等农副产品的知名度更上一个台阶,有效助力产业扶贫。

创新模式,“地票制”助力新农村建设

梅县区积极探索理清权益模式,创新推行“地票制”助力新农村建设。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进中,通过探索理清权益模式,以推广“地票”换取村民的“赞成票”,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对同意拆除的,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发给屋主地票(凭证)。全区32个省定贫困村已全面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32个贫困村全面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在脱贫攻坚战中,梅县区向党和全区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梅县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产业发展为根本,多措并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陈美标 谭献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