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钢新城隔离日记:我在封控区

我住的地方,正位于广州荔湾区两个高风险区之一。5月29日开始,被限制在社区范围活动,两天后开始执行居家隔离,连屋门也出不去了。虽是居家,可以线上办公,也不影响工作。随时响应着来自工作的信息,忙碌中倒也少了无谓的担忧。

社区封闭后,前两天还一片平静,居民办理了通行证后可以出入,似乎没有太多人认为这突然的变故有多大影响,反而社交平台和各个群中的讨论更热闹些。除了不能出门买菜和出去游泳,我在这里的生活也没有太大影响。

社区封闭后,持通行证居民在小区附近广场排队,等候采购集中供应的物资。

5月30日中午,突然被物管拉进了临时防疫群,群里都是所在楼栋的住户,要求提前为家人准备好登记二维码,要进行核酸采样。在这之前,为了心安,我带着父母和女儿去附近医院做过检测,小区居民也都参加了社区组织的第一轮全检。排队中,看得出不少人有点担忧起来,主动加大了间隔。防疫群里也不时有人发消息打听,是不是小区出现病例。

社区封闭前一天,社区居民参加第一轮全员采样测核酸。

采样是连夜进行的。医护和社工要逐个小区摆摊,赶到这里已是晚上7点半。天气预报说有雨,这个夏日的夜晚略感闷热,犹如封控区里的气氛,平静而沉闷。

采样点位于楼下架空层,物管在群里发了下楼的通知后,人们陆续下楼。此时,一些心急的已在等候,多数是老人,因为怕排队太久影响休息。到场的医护和社工却说还不能马上开始。采样有严格的流程,物管提前摆好的桌子不便执行,医护和社工要重新摆放,还要消毒和放置风扇做好通风。

医护和社工重新摆放了现场的桌子,方便按流程采样和登记。

多了20几分钟的等候,一位来得早的阿婆不时到队伍前询问,也向旁边的社工抱怨了几句。

这位阿婆已年过八旬,孤身在此居住,女儿一家远在白云区。中午得知要再次采样,女儿已远程为阿婆准备好了二维码。但因手机用得不熟,担心页面打不开,也不会用微信群接收通知,从下午2点到晚上,阿婆已下了几趟楼,查看是否开始排队采样。

面对抱怨,社工耐心解释,并说开始前会专门提醒她。正说着,突然下起大雨,提前排好的队也乱了,有人跑进了附近架空层,有人则搬来椅子,让阿婆坐在靠前淋不到雨的位置,告诉她等会儿可以先采。雨势僵持了一会儿,渐渐弱了。心急的阿婆坐不住,站起来走到前排再次询问,社工无奈又把阿婆劝回。

终于,采样开始了。此时的阿婆打开手机,却又找不到了二维码页面。一旁的社工急忙帮她操作,找到小程序登记页面,截屏保存。拿回手机的阿婆再也不敢熄屏,一边感谢着,一边赶在第一批完成了采样。

小区新建成,入住率大概一半,人不多,四人一组,一个多小时,采样已经结束。

5月31日开始,小区封闭式管理,要求足不出户。随后,管控范围逐渐扩大。6月1日的公告,证实了此前的传言,小区有一例确诊和一例无症状感染。自此,防疫群里担忧的声音更多了起来。担心居家隔离期会增加,这里逐渐成了采购信息交流群、吐槽群,还有各种小道消息的中转站。

不时有人在群里表达买不到食物的担忧,也有人转来购物小程序,但通过这些渠道下单,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情况好的多是居家户,或是平常爱做饭的,会有肉菜储备在冰箱,能多坚持几天,食物也丰富些。单身青年和爱点外卖的,平常不做饭的,食物储备不会多。有一位小伙在群里吐槽,连吃了6天的鸡蛋煮面,每天一顿,倒也不影响他玩游戏打发时间的兴致,还在群里寻找玩家组队找乐子。有邻居想送点肉菜给他,碍于面子,小伙婉拒,说自己也不会做饭,蛋煮面做起来简单。

因为和父母一起住,日常有做饭,家里食品储备不算少。从去年疫情开始,家中常备三四袋米储存,平常也会多买一些肉菜,坚持一周应该没问题。加上买的两箱面赶在小区封闭前送到,一家人对食物没有太多担忧。但也担心管控范围升级影响后续物资供应,还是要不时留意着群里的各类采购信息。

有邻居拍到无人驾驶车社区道路上行驶。

小区附近有广州最大的农批市场,早在社区封闭前已经停业。群里一位素未谋面的邻居,说有朋友在市场做禽类供货生意,反正开店也开不了张,可以帮她送一些鸡鸭来,询问是否有人一起买,并发起接龙搜集需求。一时间,防疫群成了采购群,没多久就收集到几十份订单。几乎家家都有参与,加起来凑了200多只,价格也不比社区封闭前贵。

次日一早,鸡鸭已从清远的农场送到街区外的隔离带。那里设有临时物资接收点,物管帮忙协调了志愿者送货。鸡鸭已全部处理好,按楼栋门牌分别标记了。但志愿者只有一人,靠手推车挨家挨户送货,全部送完也要大半天。不时有心急的在群里询问何时能送到,这位邻居只好传了志愿者送货的图片,让大家放宽心。广州的正午阳光猛烈,志愿者一身防护服包裹得严实,一人拖着推车在楼栋间穿梭。

收到订购的三只鸡,已是下午3点来钟,好在都是冰鲜装,保存得很好。晚上,已有邻居率先在群里晒出了清远鸡煲美图。

收到捐赠的蔬菜,邻居在群里晒图。

食物补充了储备,安心了许多,但也遇到另一个问题,蔬菜不好储存,家里做饭会先用上,余货不多了。好在群里传来消息,小区物管预告,公司计划为每家各捐一包蔬菜,请在门外贴上纸条,等待送货。为什么要贴纸条?许多人不明所以,在群里询问。物管解释,小区入住未满,分不清哪家有人,贴上纸条方便辨认。捐赠者想得周到,邻居们行动也快,没多久就完成贴条任务。有不少还在纸条上留言致谢,多是“感谢物管”“感谢志愿者”云云。次日下午,蔬菜包按期送到各家门口,黄瓜、番茄、白菜和土豆,约有四五斤。

这两日,购物小程序下单的效率好转了些,群里还传来无人车进场输送物资的消息,对食物供给的担忧逐渐少了。

住在高楼层的邻居拍摄封控区的夜晚。

阳台成了能与外面世界交流的唯一场所。

居家隔离后,阳台成了能与外面世界交流的唯一场所。好在住的楼层高,还能远眺附近的大桥和珠江,偶尔漂过的货轮,让这看似静止的画面有了点生动。习惯之后,群里的邻居们少了前几日的慌张,也都盼着早点结束,恢复往日的光景。

文|章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