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共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总支部委员会:“边海红旗”不倒 打造红色文旅名村

边海红色展馆。

炎炎夏日,稻谷飘香。近日,在阳西县儒洞镇边海村,稻谷连成一片,一串串稻穗饱满垂下,长势喜人,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收割。得益于新安装的6个智慧气象监测站,今年,农户只需要通过手机上的监测视频,就能查看到自家水稻的生长情况。数字农业在边海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是边海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从昔日自然灾害频仍、荒凉贫困的小渔村,到如今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鱼米之乡”,边海村的华丽蝶变,靠的是“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边海红旗”精神,靠的是在不同年代,边海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那份初心。

攻坚克难“边海红旗”精神引领前行

“这个乡的党支部是一个模范的支部,它领导群众作了许多英勇的斗争,获得了群众的拥护。”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边海党支部的事迹写下按语,充分肯定了边海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英勇精神。

这种英勇精神的背后,是边海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乡村振兴的一路探索。

时间回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的边海村还是一片贫瘠。因长年累月经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边海村有七成村民无法摆脱贫困。为了让村民能够吃上饱饭,过上好日子,1954年春天,边海村民陈庆宜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边海第一社。同年,边海村成立党支部,并在首任支部书记蔡叱的带领下,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面对大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一同拦河筑坝,引水灌田;面对大暴雨、强台风、大海潮的侵袭,大家一起围坝抗洪、研究救秧办法。在这片盐碱地上,边海党群齐心开垦出了良田,还实现了农田早造、晚造收入均增长的佳绩。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1994年,边海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带头捐款、乡贤资助、上级支持等多方力量建造边海大桥,几代村民的心愿终于达成。2000年5月,受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袭击,边海大堤岌岌可危,紧要关头,是20多名党员带头用身体拦住缺口,形成围墙,保护了堤围……

几十年来,“边海红旗”精神就像一面旗帜,深深扎在边海大地上,为一代代边海人勇敢前行、攻坚克难指引方向。

立足创新美丽乡村振兴蓝图初绘

“曾经的臭水沟,现在摇身变成美丽乡村,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都差点认不出来了。”提到边海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边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广无限慨叹。

驱车进入边海村,映入眼帘的是平坦整洁的村道和漂亮的墙画,村道两旁的闲置土地被利用起来,种上了各种蔬菜、水果和鲜花,被绿色围栏围起来的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了村里美丽的风景线。“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很多。”谈及村里的变化,老党员陈成贤感慨颇深。据他介绍,这些年来,边海村党支部坚持党的引领,加快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越来越多在外打拼的村民也纷纷回乡参与建设。

产业兴,乡村旺,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边海村党支部开拓创新,积极带领群众致富增收。2018年底,广东丝苗米种植基地在边海创建起来,截至目前已带动周边镇、村土地流转从100亩扩大到1000亩,带动周边150户农民加入丝苗米种植,并打响“模饭稻”品牌,丝苗米畅销至全国各地。下一步,将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丝苗米产业,为当地农民增收。当前,边海正通过种植、养殖、浅海捕捞业三驾马车发展经济,现人均收入已由原来的7800元增长至16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村民群众奔康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0年12月27日,用地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边海红色展馆正式揭牌。这是个集红色展馆、党群服务中心和红色大舞台于一体的党建教育基地。该展馆记录着“边海红旗”精神的传承印记,并成为县委党校边海分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各地逾30000名党员干部定期到基地接受教育,开展红色教育培训。

“接下来,边海将以红色展馆为中心,并在展馆的辐射下,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陈广表示,下一步将整合边海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努力建设成基层党建示范基地,在重新修缮边海大桥的同时,也通过海堤打通与沙扒滨海旅游重镇之间的“便捷通道”,连线成片在周边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从他的话语中,不难瞥见,边海村打造粤西红色文旅第一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打开。

南方日报记者 张琪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