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验放近3000人次,这支队伍如何守牢南粤国门?

日均验放出入境旅客近3000人次、客货航班近100架次,这既是白云边检站逾千名民警职工的“战场”,也是他们的成绩单。

白云机场口岸作为华南最大的空港枢纽,每日都有大量人群经此往返于世界各地。疫情发生后,这里也成为外防输入的最前线,民警们每日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坚守在此。

因为表现突出,该站近期连续获得三个集体、个人一等功。而随着德尔塔等传染性更强的病毒变种出现,他们又转入到了新一轮疫情防控战斗中。所有高风险岗位人员实行“两点一线”闭环管理,在高风险岗位连续执勤14天,随后执行7天集中健康监测和7天居家监测。边检民警们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筑牢国门防线。

在国门抗疫一线重温入党誓词。 通讯员 供图

在国门抗疫一线重温入党誓词。 通讯员 供图

紧急响应,临阵受命48小时

“时间紧、任务重、没经验。”边防检查处民警莫健雄如此回忆刚接到命令时的感受。6月17日,上级部门通知,6月19日0时,白云机场口岸所有高风险岗位人员执行闭环管理勤务模式,实施集中居住“两点一线”闭环管理,可此时距离新规正式实施只有不到48小时。

“人员如何调配?住宿如何安排?车辆如何联系?”莫健雄和同事们连夜赶制出了闭环管理专项勤务方案,联系客运公司安排专车接送执勤人员,联系航空公司解决集中住宿问题,为闭环执勤人员提供必要的保障。

前往救护车验放高危旅客。 通讯员 供图

前往救护车验放高危旅客。 通讯员 供图

经过站领导研究决定,在之前的疫情防控中屡获殊荣的执勤十七队和执勤八队被安排执行“先攻”任务。“原来我们是一天主班执勤,一天副班备勤,一天休息,现在突然变成了连续执勤14天,确实有点猝不及防。”执勤十七队民警刘宏源回忆。

他们中的不少人,告别了伴侣,告别了孩子。民警王佳伶去年曾远赴云南参加轮勤轮训工作,回来以后,感觉孩子有了分离焦虑情绪,“我只要出门,小朋友就又哭又闹。这次一去要一个月。别说小孩,我都有点‘焦虑’。”

话虽如此,王佳伶收拾入驻行李一点也没耽误。“广州是我家,这个时候,许多人都在盼着入境第一道关口能安全,我们当然得上。孩子长大了也会为妈妈骄傲的。”

执勤八队民警刘世杰因为表现突出,曾于2020年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这次进行闭环管理的通知下发后,他又是第一时间报名。

刘世杰的妻子张颖是执勤十七队的民警,今年春节,两人刚刚迎来了“爱情的结晶”。考虑到张颖还在哺乳期,而刘世杰又已经入驻闭环管理区,队里并没有安排张颖参与第一批执勤。但张颖说:“等世杰轮换出来,我哺乳期过了以后,我也要报名进驻!就像世杰说的,‘只有守在国门,我们才心安’。”

防护服是工作中最大的挑战

白云边检站共有12支一线执勤队伍,经过多次调研沟通,最终决定每批派2支执勤队参与闭环管理。莫健雄介绍:“这样可以分6批进行轮岗,每三个月进行一个月闭环管理,能最大限度减轻民警的家庭负担。”

但是入驻的两支队伍承担的工作压力和责任也变得空前巨大。“因为白云机场口岸是24小时开放,所以两支队伍要两班倒,一班执勤12个小时,再加上消杀、通勤的时间,基本上回到宿舍倒头就睡。”刘宏源介绍。

七八月间的广东,酷暑难当,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成了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刘宏源举了个例子:“比如货机清舱,疫情前原本是一份‘美差’,因为不用一直坐在验证台,可以走动走动,可现在却是最艰巨的工作。”

这项工作要在外场执行,执勤人员必须穿过骄阳下的停机坪,进入已经被烘烤得宛如“烤箱”般的货舱中,钻上爬下。

酷暑本就难耐,民警们还要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有同事结束工作后,回到室内,直接就躺在大理石地面上,一半是因为累,更主要的是为了降温。”

远程验放旅客。 通讯员 供图

远程验放旅客。 通讯员 供图

除了闷热,防护服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刘宏源介绍,例如最基本的通关查验,民警除了直接检查证件外,还会观察出入境旅客的步态、神情,“心里有鬼的人,再怎么掩饰,神态也肯定不自然。”在验放前一位旅客时,民警们往往也在同时观察后面排队的旅客。

可如今,不少旅客也穿着防护服通关,民警无法提前观察,只有通关时短短的十几秒可供查验。此外,隔着手套,护照的触感也无法直观感受。“所以选拔进驻‘闭环’的,都是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的骨干中坚。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保证精神高度集中,更加严格地进行查验,确保口岸的绝对稳定安全。”闭环管理2个多月,白云边检站民警查获的口岸各类违法违规人员已近400人次。

上岗前讲解注意事项。 通讯员 供图

上岗前讲解注意事项。 通讯员 供图

分20多步脱防护服,一步都不能出错

对于闭环管理中的边检民警来讲,他们的战场分为两块,一个是口岸管控,与别有用心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另一个则是疫情防控,与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作斗争。

时光倒回2020年,疫情初期,面对只在电视上见过的防护服,很多民警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他们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顺利完成了远程验放疑似感染旅客任务。

检查防护服穿戴情况。 通讯员 供图

检查防护服穿戴情况。 通讯员 供图

如今,穿脱防护服对他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每天结束了长达12个小时的执勤后,民警们都会集中起来,进行脱防护服的操作。“一共分20多步,先脱帽子还是先脱鞋套,都有固定顺序,每一步都不能出现差错。”每次,带队的领导会统一喊口令,“1、2、3……”听到口令后,大家再统一执行下一个步骤,避免有人忙中出错。

除此之外,他们在口岸行走的路线也有了严格的规划。闭环管理的民警与普通民警之间,不能有任何接触。“如果非闭环人员误入‘红区’,那不好意思,带走一起隔离。”莫健雄介绍。

民警们在做好严密防控的同时,还要尽力照顾旅客情绪,维护好查验秩序。“我们还要等多久?”“你们要送我们去哪儿?”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入境旅客办结通关手续的时间相对拉长,在密闭的负压隔离舱内,很多旅客的语气变得焦灼不安,情绪出现明显波动。

“您慢点,我扶您。”在办理完一起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转运时,一名高度疑似感染旅客因乏力迈不开步子,民警曾志智赶忙上前,一路搀扶着她上了转运车。车辆关门前,她拉着曾志智的手说:“谢谢你们,回家真好。”

集中隔离期,吃饭是最开心的时候

结束了高强度、高要求的14天执勤任务后,民警们又转入到了“7+7”的隔离监测阶段,确保病毒没有“可乘之机”。刘宏源对集中隔离记忆深刻:“之前执勤还能和同事见面聊天,集中隔离后只能自己找乐子。”

后勤保障处民警王亚飞介绍:“我们准备了‘防疫包’,除了执勤期间生活用品以外,还为集中隔离的同事们准备了瑜伽垫、跳绳等练兵健身设备,帮助他们度过‘难熬’的孤独时光。”

刘宏源说,集中隔离的7天时间里,最开心的就是吃饭的时候,因为能见到新东西,其他时候只能在房间里想尽办法打发时间。

为了打发时间,民警们“八仙过海”:有人练毛笔字,有人将门打开一条缝,用音响与同事共赏音乐,还有人带着《边检业务5000题》学习,提升业务知识水平。

根据“全警大练兵”要求,民警隔离期间还要锻炼身体,大家就打开视频会议软件,线上平板撑,通过摄像头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宿舍隔音条件一般,楼上的同事动静一大,楼下就听得清清楚楚。“楼上有人跳绳,我就在那给他计数。”刘宏源说,等楼上的人结束后,他也拿出了跳绳开始锻炼,这回又轮到住在他楼下的同事给他计数。

7天集中隔离后,就是7天居家监测,28天闭环管理才算画上句号。两个月后,他们又将开始新一轮的28天“两点一线”的执勤模式。

连续执勤三四个小时后,民警靠坐在口岸休息区小憩。 通讯员 供图

连续执勤三四个小时后,民警靠坐在口岸休息区小憩。 通讯员 供图

专项勤务开展以来,白云边检站分6批,共投入超过500名执勤警力进入高风险岗位执勤,查获口岸各类违法违规人员近400人次。边检与防疫工作的契合并行,是每一位执勤民警的付出凝聚而成的。

获得国家移民管理局个人一等功的曾志智,将2万元奖金买了400床棉被捐赠给受灾的河南群众,就像他总结的一样:“奖项给了个人,但荣誉是大家的。”尽管人手有限、任务艰巨,但白云边检站凭着勇敢精进、团结互助的队伍并肩成为抗疫第一道防线,扛住了变异病毒的挑战。

【记者】汪棹桴

【见习记者】马瑞婕

【通讯员】邓潮 林圣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