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个涉税费事项“指尖办”,越秀“数字政府”再升级

常见的个人社保服务事项,例如灵活就业人员缴费登记、个人参保信息查询、社保费缴费明细查询等业务均可通过“越秀人家”板块进入“粤税通”掌上税务局进行查询办理。今后,越秀居民可实现30多个涉税事项“指尖办”。

8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驻广州特派员办事处、广州市税务局、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署《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协作备忘录》,在全省(不含深圳)率先将掌上税务局“粤税通”与区县级“数字政府”全面对接,探索税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跨部门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

根据备忘录内容,三方将携手拓宽党业融合深度,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数字政府建设三大方面,共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区域经济实现更大发展。

1

“数字政府”服务拓围,税费事项“指尖办”

“随时随地,动动手指就能查询到自己的社保情况,不用专门跑到办税大厅,也不用花时间排队,真的很方便。”市民丁先生刚刚通过微信小程序“越秀人家”查询到了自己今年上半年的社保费缴纳情况,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

此前,他只通过“越秀人家”办理过养老、户籍方面的事项,现在社保和税收的一些事项也可以通过这个小程序办理。“还可以匹配查询到对应的优惠政策,感觉更直观、快捷。”丁先生的便捷体验得益于近年来越秀区不断扩大“数字政府”服务覆盖面,不断完善线上服务事项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指尖通办”。

作为广东省两个“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基层减负便民试点区之一,越秀区正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以信息化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正以“办事零跑动、服务零距离、沟通零障碍”为目标,开展基层服务事项梳理优化和审批便利化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打造全区“一张网”,重点建设包括越秀智库、越秀人家、越秀商家、越秀先锋在内的“一中心、三板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率,构建更加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越秀区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示范区。据了解,广东省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系列调研结果显示,该区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连续5年全省第一。

为助力打造“数字政府”升级版,推进税收治理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广州税务部门主动参与地方“数字政府”建设,从减负便民和增效利企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动服务“上线”,进一步增强纳税人和缴费人的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包括个人社保服务、“一照一码登记信息确认”、“发票交旧验旧”等在内的30多个功能已分别接入该区“数字政府”中“越秀人家”和“越秀商家”板块,为纳税人和缴费人增加了办事渠道,优化了居民办事体验和企业服务。

此次签约,意味着全省(不含深圳)率先将掌上税务局“粤税通”与区县级“数字政府”全面对接,探索税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跨部门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大数据服务经济、优化政务服务的价值将充分发挥;进一步推进税务事项办理线上线下联通,提升纳税缴费体验;更深入推进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1

网格管理“有呼必应”,便民服务“解难题”

与此同时,税务部门积极融入越秀区“越秀先锋”网格化管理群组,实现“街道有呼、部门必应”,确保企业的涉税涉费问题及时有效解决。

“我们主要从事美容服务,日常业务繁忙,在面对增值税申报时,也没咨询税局,就按照自己理解的先申报了。”成都市宝纤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广州第一分公司的财务负责人何英介绍,街道来走访的时候,了解到这个情况,第二天税务局就打来了电话,还专门进行了详细政策辅导。

原来,街道将企业的涉税费问题反馈到了“越秀先锋”网格化管理群组。税务部门接到后,第一时间交由属地税务所的专职管理人员对企业的问题进行响应处理。在了解到企业可能存在适用税率有误的情况后,税务部门主动辅导企业进行申报更正和申请退税。

“税局很快就给我们办理了200多万的退税,纠正了我们的失误,在今年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这笔钱对于我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资金周转的困难一下就缓过来了,让我们可以不裁员、不关店。”何英笑着说。

据了解,税务总局驻广州特派办、广州税务部门今年以来一直围绕服务市场主体、助力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发力,在上半年与越秀区政府联合开展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基础上,继续发挥多方协作效应,依托社区网格管理体系,帮助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解决难题,让减税降费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助力经济基本盘稳定。

国家税务总局广州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税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探索,将进一步地加强跨部门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不断聚焦社会综治精准化,通过大数据集成,拓展“区块链+税务”应用场景,链上税收数据服务经济、优化政务服务的价值将充分发挥。下一步,广州税务部门将继续参与地方“数字政府”建设,融入地方数字化、网格化管理,更好发挥税收数据服务大局作用,为服务“六稳”“六保”大局贡献税务力量。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冯艳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