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约1亿 专家解惑:治疗常见三大误区

中新网广东新闻8月23日电(记者 唐贵江) 慢阻肺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者约1亿人。尽管我国慢阻肺发病形势严峻,但公众、患者甚至是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诊治仍存在很多认知误区以及药物使用不规范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上认识仍比较薄弱,而这些偏差误区往往影响了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

近日,在由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共同发起、勃林格殷格翰中国支持、旨在提升医护人员和患者吸入治疗规范化水平的国内首个吸入装置学院启动仪式上,多名专家共同呼吁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规范化使用吸入装置,以更好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虽然慢阻肺可防可治,但由于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很低,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三个误区。

陈荣昌教授分享中国慢阻肺诊疗现状 主办方供图陈荣昌教授分享中国慢阻肺诊疗现状 主办方供图

误区一:忽视肺功能检查。据陈荣昌教授介绍,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金标准”。但在我国,仅9.7%的成年人、12.0%的慢阻肺患者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即便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也只有55.8%。这就导致我国慢阻肺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我国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呼吁将肺功能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郑劲平教授解读吸入装置临床使用特点及选择标准 主办方供图郑劲平教授解读吸入装置临床使用特点及选择标准 主办方供图

误区二:只有症状严重才需要用药,症状不严重时可以不用药或停止用药。误区三:吸入装置不影响疗效,选择操作最简单的就够了。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肺功能专委会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劲平教授指出,吸入治疗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疗法,医护人员、患者和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都关系到吸入治疗的疗效,吸入装置与药物强强联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郑则广教授解读吸入装置对慢阻肺临床治疗的意义 主办方供图郑则广教授解读吸入装置对慢阻肺临床治疗的意义 主办方供图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指出:患者“用力深吸气”的能力对于吸入装置选择至关重要。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更创新的吸入装置,如软雾吸入装置——能倍乐,它能主动喷雾、气雾速度慢且运行时间长,无需患者“用力深吸气”也能够稳定的递送药物,确保了高效的肺部沉积,也有利于保证药物的疗效。(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