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顺德:改造村级工业园 为发展“腾笼换鸟”

“以前河水很刺鼻,村民意见很大。村改之后环境变好了,外迁的村民都陆续搬回来了。”谈起村居环境的改善,佛山顺德区杏坛镇光华村村民潘教初很高兴。

作为近年来力推的“头号工程”,佛山顺德区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破解城市发展土地制约,以“腾笼换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更从源头改变乡村风貌。

问题▶▷

七成工业用地仅贡献4.3%税收

在顺德,村级工业园是工业化发展的起点。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的村级工业园孕育了一批知名企业,也推动顺德实现初步工业化。

但因产业分散低端,村级工业园逐渐成为土地利用率低、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环境脏乱差的代名词。

据统计,顺德共有村级工业园382个,已投产工业用地70%,但仅贡献27%的工业产值和4.3%的税收,成为制约顺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光华德彦工业区就是典型代表。

德彦工业区占地约508亩,主要是低层旧厂房建筑,以废旧塑料加工、塑料制品、五金加工等产业为主。近年来,厂区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废气废水严重污染村庄环境。

光华村党委书记吴振球介绍,由于工业区废气常年吹向居民区,工业废水直排河涌,光华村内的河涌流没了活水,日益发黑发臭,污染十分严重。邻村有大片鱼塘,因为担心工业污水影响水质,还一度将河流阻断。

“村里面环境差,不宜居,村民意见很大,很多人都搬走了。”潘教初回忆说。

村里的1500亩鱼塘,每年产生租金收益400多万,占村集体收入的一半。但因为工业区污染水源,原本可以租到每亩4000元的鱼塘只能以每亩2700元的价格低价出租,影响了村集体收入。

尝试▶▷

2年探索8种改造模式

改造村级工业园迫在眉睫,但怎么改,顺德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杏坛镇,此前村级工业园土地大部分通过“以租代售”方式出让,租期长达50年,要村改时剩余期限大都在30年以上。

把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村民心里那关不好过。在改造光华德彦工业区时,潘教初的弟弟刚开始不大同意,村委干部只能请潘教初帮忙去做思想工作。

“我们不可能等到35年后再发展,为了个人的利益阻碍全村的利益。”在潘教初的劝说下,弟弟最终同意了。

为了赢得村民的支持,改造启动后,光华村两委干部把比较有影响力的村民都走访了一遍,还召开多场党员、企业代表、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和收集对村改的意见。甚至在每个村民小组召开宣讲会,当面向村民宣讲政策,解答疑惑。

“村改实实在在惠及村民,不仅可以改变当地人居环境,还能增加村民收入。”杏坛镇村改办副主任梁深庭说,在光华德彦工业区改造项目中,村民短期内可以获得一笔征地补偿款,中期可以得到30年分期支付的社保费。项目还给村集体配建物业,村民可以获得租金等长期收益。

针对工业区内原有的50多个业主、70多家企业,镇政府也根据租期和建筑物的实际情况给予拆迁补偿。

最终,光华德彦工业区征地方案顺利通过表决,成为顺德第一个通过村民表决的500亩以上大规模连片改造项目。

以光华德彦工业区项目为代表,顺德经过2年多实践,探索出8种改造模式。为了破除政策制约,顺德创新35项做法,主动向省申请11项政策支持,争取市给予9项支持事项,先后出台71份配套文件,为顺利推进村改保驾护航。

空间▶▷

把公园建在群众身边

如今,光华德彦工业区连片的旧厂房已经拆除整理完毕,静待招商。

地块将成为一家新材料和智慧家居产业园的核心启动区,规划可出让工业用地380亩,打造上市企业孵化区,24亩用地用于学校扩建,剩余104亩用地作为公园绿化和道路扩建。

“改造项目给村集体配建3.8万平方米的物业,其中20%可以用作商业用途,预计每年租金可以达到700万元。”吴振球说,环境改善之后,明年鱼塘租金预计会有明显增长。

像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顺德村改的缩影。截至目前,顺德村改已累计完成土地整理64011亩、复垦复绿4621亩、新建厂房1391万平方米,累计关停整改落后风险企业10508家。

产业发展动力在村改推进中日益增强。去年以来,顺德骨干企业增资扩产项目74个、投资额达405亿元,今年1至8月,共引进超亿元项目100个、总投资额1163亿元。

通过村改,当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今年上半年,顺德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95.6%,较2018年提升13.8个百分点,国控、省控断面及饮用水源地考核断面水质100%达标。

按照顺德的设想,通过村改腾出的空间,每个镇街至少建一个超300亩集教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同时,谋划建设一批群众身边的小微型贴心公园,让群众出门就能看见公园。

亲历者说

原派驻光华村第一书记关裕声:“为发展撬开一条缝,打开一扇窗”

2018年初,顺德区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关裕声被派驻到光华村,见证了这些年村容村貌的变迁与村里的大发展。

刚驻村调研走访时关裕声发现,村民反映最多、意见最大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

光华村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人龙舞”。关裕声发现当地会将之与河流污染挂钩,“地上有人龙,地下有乌龙”。源头之一,就是村里工业区排放的工业废水。

驻村3个月后,关裕声把河涌污染的调研情况写成一份书面材料提交给镇政府和环保部门,起名《寻龙记》。同年7月,光华村河涌治理工作方案出炉,措施之一是村级工业园改造。

“大家都想改,村民、企业、村干部都想改。”关裕声这样回忆当时村里大部分人的心态。

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顺德召开下派干部座谈会。会上,关裕声举手发言,当面反映村民想争取村改的意愿。

虽然村民常年受到环境污染困扰,改造意愿强烈,但光华村的改造也并非一帆风顺。关裕声曾遇到村民扰乱宣讲会的情况。

“当时那位村民很反对村改,也不听我解释。于是,我就跟她定了一个规矩,你说5分钟,我说5分钟。就用这个方式把政策解释通,把她说服了。”关裕声回忆说。

最后,改造征地方案在1个半月就顺利表决通过,成为全区第一个通过村民表决超过500亩的大规模连片改造工业园项目。

“村改改善了光华村的环境,增加了村民收入,为光华发展撬开了一条缝,打开了一扇窗。”关裕声说。

南方日报记者 余嘉敏 见习记者 罗冰倩

统筹:洪奕宜 骆骁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