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 应急产业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嗞、嗞……”受浸的涵洞外,戈斌熟练地操纵着遥控器,一艘梭形的红色救生圈在水面灵活地躲开障碍物,迅速靠近被困市民。被困者抓住救生圈上的两个把手,被成功带离险境。

5月下旬,今年第一波“龙舟水”凶猛来袭,广州市黄埔区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雨量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拓浪公司技术员戈斌接到黄埔区应急管理局的请求后,立刻赶去救援。

台风、暴雨、洪涝……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多发,水网密布、海岸线漫长的广东受到的挑战更为严峻。而省应急管理厅数据显示,今年汛期,广东成功应对了23轮强降雨和4个台风,因灾死亡人数同比下降73.44%。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的背后,应急产业发挥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不久前,广东公布重点培育发展的“双十”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被一同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让省应急产业协会会长翁冠雄喜出望外。“未来5年,若加快产业集聚化与规范化,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将被充分激活。”

覆盖“防抗救”的庞大产业链

一台台抽水泵车开足马力,呼呼作业,水位逐渐回落,汩汩洪水通过管道输送到数百米外的河道中。今年5月的罕见暴雨也使深圳的龙华隧道积水一度深达5米。这些小个头却有着“大胃口”的移动式救援泵车日夜开动,在抗洪抢险中大显身手。

“我们在两小时内完成泵车的出厂测试、水管安装,连夜装车运往深圳。”广州三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建伟说。

在三业公司位于佛山南海区的厂房内,各种型号的黄色移动抽水泵车和红色的智能柴油机消防泵,把宽大的仓库填得满满当当。

“这4辆发电排水双功能泵车,在抽水的同时还能供电,方便应急救援时其他设备的使用。”郑建伟指向厂房内另一个庞然大物,“而智能柴油机消防泵,能够智能化监测火情并自动采取灭火行动,这是我们的专利核心。”

应急防灾注重“防抗救”相结合,在产业支撑上,除了灾害事故处理末端的救援装备,还有前端的监测预警设备,未雨绸缪防范灾害。

“今年底,我省将对1307家危化品生产企业、2.85万辆危化品运输车辆、1.5万座塔吊、8149座水库、482个地灾点实施动态监控。”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钟友国介绍。省应急管理厅已统一整合接入20个部门52个方面的应急管理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的应急产品初步解决融合指挥难题,实现对重点灾种的实时监测、风险预警。

在11月11日开幕的高交会应急安全科技展,约300家企业参展。心肺复苏AI机器人、能缓冲吸能的交通安全岛、只需5秒就搭好的充气帐篷……现场亮相的千余件高科技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应急产业其实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产业链不但覆盖防灾救援的前中后端,外延也在不断延伸。”翁冠雄告诉记者,如今除了抽排设备、救人装置这些在特定灾害情景才用得着的专用产品,应急产业还常与其他产业交叉互融,在一定情况下可相互转化。“如挖掘机、推土机,日常是生产工具,碰到山体滑坡灾害,就是救援装备,又如矿泉水、面包、毛巾等,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就是救灾物资。”

由弱到强的向上突围

“智能动力救生圈能以4米/秒的速度快速靠近落水者,还可搭载热成像仪进行夜间救援。”南沙蕉门河畔,工作人员一边操纵着救生圈一边向记者介绍。

看似简单的演示,却凝聚着长时间的探索与研发。有关部门调研发现,广东应急行业企业规模较小,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要转型突围更为不易。

“10年前,我们公司就为公安部门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服务,2017年开始转型水域救援、打捞等业务。”拓浪公司董事长谢佳亮说,虽然转型幅度不算大,因为与公安合作时也接触过水上业务,但真正转起来却充满挑战。

“开始以为在救生圈加上动力、传感装置就可以了。但实际开发时,一款产品进行了80多次改造试验。”谢佳亮说,“水面救援的条件十分复杂,水里的障碍物、水质、流速都会对产品的适应性有影响,试验过程中电池、动力系统、材料都更换优化了无数次。”后来,拓浪公司针对湖泊、河流以及海洋等不同水域环境,自主研发了多款智能动力救生圈。

“以前消防器械需要先用柴油进行发电才能运转,我们使用直连方式设计,跳过了这个步骤,节能又方便。”但抗洪排涝设备却没那么顺利,郑建伟表示,由于应急产业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这些新工艺还没有国家标准,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翁冠雄表示,2018年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后,国家、省陆续出台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许多人看到这个风口,纷纷投身其中,行业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有些做水泵的企业,把产品改良一下,就投入做排涝设备了;有些原来做工程车的,也投入做排涝车。”郑建伟说。

在郑建伟看来,对应急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而言,更需要“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产品更加实用、人性化上下功夫。

“不少厂家喜欢造大轮子的排涝车,让客户觉得很划算、有牌面。”郑建伟颇感无奈,“其实轮子越大越用不了,一转弯就翻车,很难运输到目的地。如果再配一辆运输车,成本就太高了。”

他指向大流量泵车上接驳输水管的4个排水孔,“原来不少产品设计由一个大口排水,但只有亲历过抢险才会明白,水管太粗的话,要几个人才搬得动;分流到四条管输水,移动起来更方便,也提升了效率。”

期盼集聚化规范化发展

在广州南沙区大岗镇,拓浪公司将于明年3月进驻的先进制造业园区正紧张施工,预计本月底主楼封顶。

“这里将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打造应急救援产业基地、筹建该产业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还计划引入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这使我们对产业未来发展增添了信心。”谢佳亮说。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省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协同创新的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体系。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加强产业链配套和标准化建设,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关键。

“未来应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无人化、智能化、小型化,这需要有一个产业集群,使得更多企业聚集、交流,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而不是鱼龙混杂,各自为战。这样行业才能往主流的方向发展,产业链才能贯通起来。”谢佳亮说出自己的想法。

翁冠雄表示,应急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仍较模糊,标准化建设仍较滞后,因为标准不完善,在应急领域很多装备产品出来以后根本找不到检验检测的机构。

“一些设备全国也仅有两三家工厂能帮加工,但市场需求量不大,我们只是他们的小客户。一方面弱化了我们的议价能力,另一方面对方可能也没有很强的意愿配合我们优化设计。”郑建伟说,公司的产品是符合美国最严格的FM消防标准,但国内的相关标准一直没更新,想认证只能寄去国外,而且就算国外认证了,国内也不一定承认。

《行动计划》中提到,到2025年,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以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此外,统筹政策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产业标准体系研究。

“这些目标和方向性措施无疑是行业发展的利好!”翁冠雄建议,为了做好落地落实,需要更多开源性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例如除了政府、单位直接采购设备之外,可以创新形式,加大向生产企业、专业救援队伍购买服务,使得产业资源配置更加灵活,激发市场活力。

行动指南

《广东省培育安全应急与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对未来5年形成龙头带动、产业集聚、协同创新的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体系提出明确规划。

◆到2025年,全省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总产值超3800亿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5家左右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在产业集聚方面,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以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带,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以装备制造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特色的产业聚集带。

◆在产业创新方面,集群发明专利密集度和质量将位居全国前列,有效发明专利突破2万件。

◆在产业国际化方面,支持安全应急产品、装备出口,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应急标准制修订,推动重点领域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互认。

智库观察

新发展格局下的应急产业作为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应急产业的概念。短短六年时间,应急产业从无到有,从鲜为人知到政府明确重点培育发展。

然而,较依赖政府订单、寄望于政策风口仍是目前国内应急产业的一大特征。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如何抢抓机遇,是应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关键。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深圳市应急管理局相继发布了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的建议清单,对进一步激发应急产品的社会需求、引导市场带来促进作用。在国外,防灾减灾早已走向“小政府、大社会”,公众日常生活中有较强的应急安全意识,自觉储备应急物资是社会共识。

对此,提升应急安全的社会自觉、扩充服务渠道是增强企业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部分应急产业企业联手民间志愿力量组建应急救援队,积极投身社会救灾救援、开展应急宣讲“五进”行动,主动对接市场,打响自己品牌。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生活的需要:企业须坚持创新驱动,设计研发适应国内不同灾种、地域、气候、地形特点的产品,才能真正增加应急产品有效供给,带动产业茁壮成长。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黄鸿基 徐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