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广州:先进制造业 最强后备军 全国技能大赛夺13金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

在刚落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简称“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广州选手获得13金、6银、5铜、17优胜奖的成绩。其中原型制作、CAD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等金牌项目涉及的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先进制造业中。在备赛、参赛中涌现的青年技能人才,是先进制造的后备军,终将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机电一体化项目冠军吴延航(左)、张展锐在比赛中。(摄影:廖雪明)

机电一体化项目冠军:吴延航 张展锐

获奖收获“橄榄枝”继续进修更重要

省赛时三甲不入,后来“曲线救国”、以行业代表队身份出战,最终背水一战拿下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金牌。19岁的吴延航和18岁的张展锐,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绝地反击”。比赛后,原本不爱看书的张展锐说:“自己的人生观发生了变化。”

机电一体化项目,需要二人合作把一条生产线从无到有构建出来。吴延航主攻编程,张展锐负责安装。两人的参赛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参加省选拔赛的时候只获得第4名,无法代表广东出赛。

省赛落第,唯一的出路就是角逐行业代表队的资格。为了备战行业赛,两人放假不回家,泡在学校模拟各种比赛任务,一套任务完成下来要十几个小时,不止一次熬到凌晨三四点。极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两人成功杀出重围,以行业代表身份挺进“国赛”,还锻炼出了“大心脏”。在“国赛”中,两人拼尽全力超常发挥,以0.2分的优势惊喜夺冠。

获奖后,不止一家世界500强抛来“橄榄枝”,他们却觉得相比眼前的机会,自己更需要继续进修。“最初选择这个专业,多少是因为不爱看书只喜欢动手,马拉松式的备赛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这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光靠动手能力,进去大企业几年可能就后劲不足,还是希望继续念书。”张展锐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赛场上十几个小时的比赛时间,不仅考验选手的技能理念、操作能力等技能素养,也考验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等,可谓全方位历练。参赛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对选手来说,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林武全在比赛中。(摄影:廖雪明)

CAD机械设计项目冠军:林武全

一门心思学手艺 把家人也带入圈

19岁的林武全老家在揭阳,父亲做电工,母亲是厨师,他们一直都很期待儿子能上大学。不过林武全却一门心思想学好手艺,主动放弃上高中的机会,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入读数控编程专业。

入学后不久,恰逢学校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精英班招新,林武全在老师的建议下报了名。一切从零开始学,几个月后,林武全从数十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精英班,这成为了林武全技能道路上的转折点。

在精英班,他疯狂地学习新知识,为比赛打好基础。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学会了软件操作、机械制图、机械原理、几何投影等技能。除了常规训练,林武全对日常生活中的汽车、手机支架等用品都非常有兴趣,时常研究它们的内部结构,思考自己如何去进行设计和建模。他买了许多不同的手机支架,拆开研究支架如何实现夹住、松开等功能。

付出终有收获,林武全获得了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项目(世赛选拔)冠军。当林武全父母得知此消息后,非常开心,很支持他继续走下去。“父母想法也有所改变。”林武全表示,他弟弟也跟随自己的脚步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学技能,也加入了CAD机械设计项目精英班,备战世赛。“希望我们兄弟二人都可以在世赛这个平台学到更多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新时代,无数个“林武全”用自己的CAD软件绘制理想蓝图,证明学好技能可以大展身手,让世界看到自己的“中国制造”。

原型制作项目冠军:许思路

兜兜转转回起点 读技校不是混日子

2014年初中毕业,许思路成绩不够上高中,听朋友推荐选择了广州市技师学院,学习数控加工。早在2015年,他就被老师选中加入集训。起步早,却一直欠一点“比赛运”。一开始他参加数控铣项目集训,一直没有参加世赛选拔。后来在2017年跟随教练转到了原型制作项目,参加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广州选拔赛,只获得第4名。

备赛多年,许思路觉得越练越疲惫,于是选择到企业实习一年。“但我还是不甘心,毕竟年龄符合比赛资格,实力也有,何不再努力一把?教练也想给我一次机会。”于是,他回到学校报读“3+1”预备技师课程,同时再度冲刺世赛。

一段时间没有训练,加上今年遭遇疫情,备战关键时刻却无法回校,在家没有场地和设备根本无法操作,这让许思路一度很焦虑。所幸的是,回校后他凭借实力过关斩将,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跻身“国赛”。

“国赛”赛前15分钟,许思路突然心跳加速,大脑空白。“当时就是紧张、激动。”他回想教练的方法,望远方、深呼吸。比赛开始,他沉稳应战,过程虽有小瑕疵,但无碍最终一举夺魁。

回想6年前,许思路证明了自己最初的想法:“我读技校就是学技能的,不是在这混日子,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实践的。现在我的目标理想就是近期要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远期要么教书育人培养更多国手,要么进入企业发挥一技之长。”

本届大赛对优秀选手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既是荣誉,更是激励。大赛不仅转变了广大民众对技能的观念,更让“有技能、好就业”成为社会共识,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成为广大青年人向往的目标。

陈丽华(左)、刘浩在比赛中。(摄影:廖雪明)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项目冠军:刘浩 陈丽华

争取明年设智能化网联汽车专业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属于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的国赛精选项目,学生老师都可参加,夺得桂冠的两位都是老师,35岁的刘浩、32岁的陈丽华。除了夺冠,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力争明年开设智能化网联汽车专业,启动招生。

“三四年前,广州一家大型车企找到我们,反映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存在缺口,提出合作办订单班。当时我就意识到,我们的人才培养没有跟上企业需求。”刘浩说。智能化网联的最终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动驾驶。“广州作为汽车强市,现已拥有多家自动驾驶头部企业,目前人才需求还不多,但三五年后逐渐普及,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次不能再被动,得有前瞻性,要提前建设智能化网联汽车的专业。”

搭建新专业,首先要了解这个专业、摸清行业需求,才能合理设置课程。刘浩发现,参加全国比赛是深度学习的好机会。去年,他和陈丽华搭档参加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拿到第五;今年再度合作参加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一举夺冠。

对于名次,他反倒着墨不多,兴奋点还是在学科建设:“两次参赛,我对智能化网联汽车的了解更深,搭建学科更有把握了。比如技校学生很怕数学和英语,而自动驾驶所用的软件就是全英文,到底需要掌握到哪个程度,这就要我们先吃透,设计出来的课程才能避免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

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是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模拟现实工作环境打造竞赛场景,有利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技能人才队伍。技工院校通过参与技能大赛,促进技工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对接国内甚至是世界先进标准,推动企校全领域、全方位、全链条的交流合作。

(作者单位:广州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