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技工的职场进阶之路

程明展示生益科技综合性电气实验平台。黄伟兴 摄

在制造业城市东莞,机器的轰鸣在全市各个厂区里此起彼伏。

“这根线就是东莞智能制造的缩影,一块覆铜板从订单生成、生产到装车出货,任何一个环节监控顾客都可以通过这条线进行追溯”,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电气工程师程明打开中央控制柜,解释着其中的奥秘。

控制柜背后的覆铜板自动剪切生产线上,一张张覆铜板经过裁剪、翻转、数字检查成为合格的半成品,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带着笔记本电脑,往来穿梭于大型机器间为故障机器“治病”,是程明的工作常态。

自毕业后,程明就在一线潜心钻研,从普通技工到“莞邑工匠”,这位“考证大王”的进阶之路,走了13年。

“小白”潜心学习变“大神”

2007年,从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程明,以维修工的身份加入到生益科技。

繁忙的车间里,机器一旦停下,总会有工程师拿着电脑走上前去,随意敲打几下,机器就立马恢复正常。

从小对电器感兴趣的程明顿时对机器背后的软件技术产生了好奇,工程师的梦也从那时开始生根发芽。

“当时电脑还没有这么常见,用了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电脑,但很多资料都不能下载。”有了清晰的规划,程明开始自学软件技术。但以往学校的学习以硬件为主,工厂里也只有高级工程师才能接触到设备的程序,刚开始的学习进度非常缓慢。

2008年,一个好消息将自学的程明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每天早上7点多,程明乘坐唯一一趟公交车前往东莞市技师学院学习机器编程,晚上12点,结束了工厂晚班工作的他才可以躺在床上。这样的日子程明坚持了整整半年,2019年接到了毕业后的第一张证书——高级技工证。

四年过后,高级技师资格证又被程明收入囊中。

“那次培训为我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见了最智能的机器模块,比了最前沿的技术,那之后技术有了飞跃发展。”程明告诉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具有意义的一次培训就是2012年为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备战而参与的训练。

设备的程序编写、组装调试、机器人控制成为当时培训的重点,而这三部分正是工业方面通用且必须掌握的技术。

“半年基本接触到了核心产品的顶端控制技术和理念,培训的老师就是产品的工程师,他们紧贴生产线,有丰富的实操经验。”提到当时培训的过程,程明加快了语速。

两天的比赛时间,程明与搭档完成了一条液体灌装生产线的组装调试生产,并让机器人自动地搬运物品。国产机器人在那时并不多见,程明成为了东莞较早接触工业4.0智能制造的技术人才之一。在此之后,程明的身影也开始出现在公司核心机器周围。

2017年元旦刚过,还在外地的程明被公司叫回车间,设备出故障了!

打开电脑,键盘来回敲击,不到半个小时,一旁的生产线又恢复了往日的声响。多年前羡慕的场景,如今也发生在程明自己的身上。

近几年公司开始从购买欧洲制造的机器转向日本机器,因此高级工程师也以熟悉日本机器的原理构造为主。碰到以往的欧洲机器故障,连续试了好几个人都没法抢修,曾经接触过大量机器设备的程明顺利啃下这块硬骨头。

“停机1分钟会损失很多,我们工程师考核的标准就是抢修的时间。一旦故障,马上就要到,半小时解决不了,由我来决定。”程明说。

从一线设备维修技工到设备工程师,程明潜心工作、钻研技术。2019年,程明通过职称评审取得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成为梦寐以求的高级工程师。

技能人才朋友圈扩大

调班争分夺秒参与培训、带项目做研究,程明的技工进阶之路在8年的时间越上三个台阶,实现从基层技术工人到工程师的蜕变。如今33岁的程明,也是东莞最年轻的高级电气工程师之一。

车间里的每一台机器从运作原理到改良改进,程明都了如指掌。经他手升级改造的机器正如他手中的职业资格证一样,在13年的时间里频繁更新、升级。

“以前这样一条流水线,需要10多个人进行操作,几人协作翻转,几人负责测量。”程明说。2017年在他主导团队的改进下,一台本来即将淘汰的机器如今激发出新的生产力。

透过观摩走廊的玻璃,如今的生产线上只能看到一位负责清理的监管人员,主要负责擦拭机器的边角,清理多余的废料。新改良的流水线上,联网摄像头、安装在四个角的探测仪器,经过自动测量后将数据反馈在一旁的电脑上,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电脑屏幕即可以了解生产线的工作情况。

这些只是程明多年技能升级路上的一个缩影。

发明半固化片生产技术,为企业每年每机大约节省30万元的成本;发明公开粘结片单重在线检测系统,颠覆传统检测方法为行业首创;设计弹性缓冲垫片方法,发明自动张力调节辊,每年为公司创造接近80万的利润……

截至目前,程明带领着团队完成技术攻关项目20多项,其中涉及技术革新、解决国外技术封锁、新产线研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

从小时候摆动电器的少年,到如今的年轻电气高工,多年接触企业的先进设备,让原本潜心鼓捣电器的程明,得以加入东莞智能制造升级的技术钻研大军。

“企业提供了一个舞台,东莞的政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持续进步氛围。”程明说正是在这双方面的鼓励支持下,他决定扎根东莞,在这里继续探索自己的技能潜力。

“最近东莞推出优才卡,包括住房、小孩读书、看病都有了专门的通道,政府帮我们落实了很多,这对于引进和留住技能人才很重要。”程明一边数着手指,一边告诉记者近几年他自己接触到的各类优惠政策。

留住技能人才,还要形成一个圈层。这几年,程明的周围聚集起了一批的同行,东莞技能人才圈不断扩大。

2019年12月12日,程明走上“莞邑工匠”的领奖台,与其他9位同行共同接过代表东莞市技能人才的最高荣誉和奖项。当天的颁奖词中他被称为“智能制造灵魂赋予者”。

莞邑工匠、东莞市首席技师、东莞市技术能手、东莞市优秀技能人才……各类评选激发了技能人才的动力,也为东莞高技能人才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模具达人何健,在4小时的装配钳工大赛中,通过锯、锉、錾、钻、研磨等纯手工制作出一套完整的模具;智慧灯杆研发者张政宽,从爬灯杆安装设备,到加班加点当码农,入行十几年,勤上光电研发总监张政宽一步一个脚印为路灯装上“智慧大脑”。

“现在有一种集体的感觉,以前没有机会认识的,现在我们会互相探讨切磋,如果哪个机器有问题,也会帮忙去解决。”程明认为,东莞市近年来搭建的技能人才圈层,让彼此的交流更紧密。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莞不同层级的人才梯队正在逐渐形成。

基层技工们的春天

与程明进行访谈的地方,是生益科技的技师工作站。各种型号的电机整齐摆放在一旁的样品木架上,大小各异的工业控制器与色彩丰富的电线整齐排列。在技师工作站外,大批的高技术人才得以引进,工作站内基层的技工人才经过培训也纷纷上岗。

“别看这个机器小,这是一个综合性电气实验平台,高难度的程序设计都可以通过这个机器测试验证,这也是我们培训员工的实验室。”程明解释说,最近几年东莞在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但基层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我们这个工作站主要是对电气专业的技工进行培训。”

从2011年担任维修组长开始,程明手把手已经带出20多个徒弟。其所在的技师工作站也已经培养了150人,主要从事机械和电气专业。

数据显示,今年东莞新设立30家技师工作站,技师工作站总数已经突破100家。政策的指引、帮扶,企业的投入与培训,让越来越多技能人才茁壮成长。

在这批队伍中也包括从智能生产线替换下来的流水线操作工。如今在东莞的多家企业,多年前一排排工人围绕机器工作的场景越来越少。

“现在我们会帮助生产线出身的操作工发展成为保养检修机器的设备技工,通过考证实现转型。”程明感慨地说,机器虽会换人,但机器还需要这些人。

早在2018年,东莞就实施建设“技能人才之都”,计划用3年时间,培训100万人才。越来越多慢慢转型成功的电工、烧焊工,未来也将向程明一样考证、冲关,走向技能提升之路。

“十多年前,我来公司的时候,松山湖这边只有两栋楼,你看现在各种高科技企业拔地而起,现在找一个好工作有很多机会。”程明看着窗外林立的企业大楼,若有所思。

●南方日报记者 王慧 李玲玉 龚名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