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探索破解乡镇治理“看得见、管不好”难题

镇街一级处在治理体系末梢,一方面直接面对群众,承担大量为民办事的职能,另一方面却由于缺乏相应管人、管事、管财权限,普遍存在“责任大、权力小”的困境,在基层治理中常常力有不逮。去年以来,在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过程中,梅州市五华县以权限下放为切入点,通过,配套编制、财力流转以及强化能力培训等多措并举,合力破解乡镇在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看得见、管不好”难题,激发镇域发展活力。

在走访中,不少基层公务员表示,改革在为基层放权、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公务员履职底气不足、工作忙闲不均等问题。

“一枚印章”“两口铁箱”

服务群众

在五华县,让群众获得感最强的,是县里一口气向乡镇下放了241项政务服务类事项。

但在改革之初,哪些放、哪些不放,曾博弈很久。

“有的单位不愿意放权,有的想把所有权限都下放,自己轻松一点。”五华县政数局副局长陈锋说,为了确定最终下放权限名单,他们花了不少心思,先后经历发文梳理、征求意见、开会研究、政府常务会审议、再次征求意见等多道流程。

最终按照实际需要、宜放则放的原则,县里梳理241项政务服务事项,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综合考虑乡镇承接能力逐步下放,在放权程序上,则按照“梳理—对接—研判—承接”的规范化流程,以授权、委托等方式,有序下放,确保交接中不出现服务“真空期”。

如今,在五华县华城镇,群众办事都离不开“一枚印章”和“两口铁箱”。

一枚印章是“华城镇审批服务专用章”。对于县里下放的241项政务服务类事项,工作人员只需加盖“审批服务专用章”即可完成办理。

两口铁箱,指的是对于那些审批权限没有下放的服务事项,工作人员会用统一定制的铁箱装好后寄往县政府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再寄回乡镇。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的行政服务,让群众得到了权限下放的实惠。不久前,华城镇维新村村民李春林就亲身体验了盖房的便利。

此前,当地村民在宅基地建房要先向镇政府提出申请,复核后再向县住建部门申请规划许可,然后向自然资源部门申请用地许可,再向住建部门申请报建,最快要1个月才能拿到准建证。

如今这项审批缩短到15天内:镇规划建设办公室接到群众报建申请后,负责规划和用地审批的干部一起到现场勘测,一次性解决以往“住建—自然资源—住建”来回跑问题,从源头上规范了建房秩序,也有效避免日后管理中二次执法的问题。

截至去年底,华城镇共有村民申请建房465户,会审通过413户,有效解决群众建房难问题。

另一项变化是,随着执法权的下放,镇里也掌握了监管的主动权。

以往,对于一些在镇里发生的违规行为,拥有执法权限的市、县“管得了看不见”,没有执法权限的镇政府“看得见管不了”,成为困扰基层治理的难题。

下放执法权,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不久前,一台钩机在道路上施工涉嫌损坏公共设施,华城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马上对钩机进行扣押,并对钩机操作员作出行政处罚。

“现在可以放手监管,大胆执法了。”综合行政执法队队员陈鉴粦感慨道。

人财物一并流转

让基层“接得住”

权限下放,意味着责任下放,如何确保镇级政府“接得住、管得好、用得活”?

2020年11月,五华县举行多场培训会,对象是各镇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以及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由县直单位业务骨干详细介绍相关事项审批流程及注意要点。

陈锋介绍,除了开展集中培训外,当地还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办公室,建立协调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业务指导、培训和监督。

随着权限下放,为了确保基层用好这把赋权的“尚方宝剑”,伴随事权同时向乡镇转移的,还有人财物的配置。

五华县委编办副主任唐妙坤介绍,为强化乡镇承接能力,当地将原本县属的16个自然资源所、14个市场监管所转为属地管理,人员编制划拨给乡镇管理,总核增乡镇行政编制和行政执法编制共370名,分配到各乡镇,加强集中审批服务和行政执法工作,确保下放权限有人办。

在五华,仅市、县两级下放的行政执法权就有519项之多,这对基层执法力量是个严峻考验。因此在下放执法权的同时,当地整合乡镇力量打造综合执法队伍,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华城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唐忠胜介绍说,综合执法队在自然资源所、市场监管所等原县属12个行政执法编制基础上,由上级新增下拨执法编制23个,为有效行使执法权提供了保障。

对于试点华城镇,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对下放的事权,五华县还给予相应财力支持,将镇域税收、国有土地出让金、行政处罚等收入给予一定比例支持,非税收入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由县财政100%补助给华城镇。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长期以来,乡镇内设机构“向上对口”,上面布置工作,镇里就有相应办公室来承接。虽然部门多,却总有人感觉“无所事事”,而一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却人手紧缺。

比如在华城镇,虽有多支队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但彼此互不统属,缺乏有效合力。“秋冬季易发火灾,森林防火部门每天忙得团团转,负责洪涝、台风灾害的三防部门却很悠闲,到了春夏台风季,又刚好颠倒过来。”华城镇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魏兆文举例说。

在这轮乡镇改革中,华城镇将镇三防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应急管理委员会和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相关职能进行整合,重新组建镇应急管理委员会,统一指挥各支应急救援力量,初步形成了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除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华城镇在改革中还结合权限下放组建五大工作平台,将镇机关事业单位、县派驻镇机构的人员按照职能相近、便于工作的原则进行重新划分,实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

在华城镇党委书记张少凡看来,工作平台建立后,乡镇能有效统筹辖区内各类资源,镇里各部门之间从“各自为战”转化为“协同作战”,职能运行更加高效顺畅。

上个月,华城镇西林村一村民违建被发现后不到半小时,新成立的规划建设委员会,便集合规划建设办、生态环境办、综合行政执法办3个单位派员到场处理、及时制止。

机构优化设置也倒逼办事流程改造。华城镇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黎碧青介绍,新组建的镇党群服务中心在改革前,窗口设置属于各部门开设的“小窗口”模式,群众办理哪个部门的业务,就去哪个窗口排队,虽然窗口多,但总体上办理速度慢,还容易出现各窗口“冷热不均”的情况。改革后将一楼窗口改为综合窗口,办理人社、卫健、民政等量大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2楼窗口则办理市场监督、城乡建设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事项。

如今,在五华县办事,只需“进一个门、到一个窗”,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工作人员之间也可以有序调动,改变了以往“有人忙、有人闲,苦乐不均”的状况。

南方日报记者 汪棹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