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作业、游戏、校外培训为中小学生睡眠让路

如何保证中小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4月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为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列出3项重要时间表: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小学生晚上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针对影响学生睡眠问题的外在干扰因素,教育部提出作业“中断”、校外培训“中断”、游戏“中断”3项“中断机制”。

小学生初中生存在睡眠不足问题

南都记者了解到,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要求,科学规范学生作息制度,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不过,教育部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地方和学校仍存在学校作息时间不合理、校内外课业负担挤占睡眠时间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质量等问题。2020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对10省市开展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监测结果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平均睡眠时长分别为9.5小时和8.4小时,不同程度存在睡眠不足问题。

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儿童睡眠学组组长江帆指出,对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生物节奏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儿童脑功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小学上午上课一般不早于8:20

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已被列入教育部门今年的重要工作要点之一,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此次《通知》提出3个“重要时间”,再次明确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在学校作息时间方面,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保证学生充足睡眠需要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中小学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

记者注意到,《通知》还提出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同时要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

晚上就寝时间方面,小学生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

江帆认为,通知提出的必要睡眠时间要求与国际公认的睡眠推荐时长相符。这是平均要求,但落实到个体上,家长还需要掌握个体差异,小学生每日睡眠时间需求范围在9-12小时,中学生在8-10小时。教师和家长可与孩子加强沟通,一起制订适合学生个体的作息时间计划安排,同时可以从孩子的精神状态、自我感受等方面了解是否睡足睡好,并根据实际对作息时间做出调整。

作业、校外培训、游戏“中断机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针对外在干扰因素影响学生睡眠问题,《通知》还提出了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第一是作业“中断”,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当然,教师要对此进行针对性分析,加强辅导,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吕玉刚说。第二是校外培训时间“中断”,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另一个则是游戏“中断”,《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相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确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记者注意到,此次《通知》还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把科学睡眠宣传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教师培训内容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通知》也强调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纳入日常监督范围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确保有关要求落实到位。

如何确定孩子多长时间能睡够?

在新闻通气会上,江帆对此回应称,“10、9、8”的睡眠时长要求更多是要指导学校层面如何规定作息时间,因为学校要面对的是群体,这是没有办法个性化的,所以要提出统一刚性要求。

但是具体到每个孩子,睡眠时间有个体差异,所以家长和学生要能够找到自己最需要的睡眠时间。有的小学生睡8小时就够了,但是有的小学生可能要睡到11个小时。

如何确定孩子总的睡眠时间需求是多少?江帆介绍,家长可以在假期有规律地给三天时间让孩子睡好睡足,第四天基本上就能够呈现他的睡眠生理需求,因为前面可能还会有些睡眠不够、需要补觉的问题,到第四天就正常了。“家长掌握了自己孩子的这个睡眠生理需要以后,就可以更好地与教育部出台的作息时间规定匹配。这样就可以把共性的规定要求和个体实际需求做到非常完美的结合。”江帆说。

到就寝时间作业没做完怎么办?

吕玉刚表示,如果在健康和学业质量两者间遇到矛盾,首先选择的是坚持身心健康第一,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循的教育理念,这是基础和前提。

他认为保障学生的学业质量有个客观标准,即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课程质量标准,不要超纲,不要超前,不要人为过早地施加压力。

吕玉刚透露,教育部在制定作业管理办法,不久后也将向社会公布。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指导,特别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大辅导、答疑的力度,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特别是小学生,尽量不要把书面作业带回家去。即使少量的带回家去,到了就寝时间,做不完的也不要做。即将出台的作业管理办法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希望家长不要再增加额外的作业,特别是报很多的培训班,挤占了孩子大量的时间,让孩子没有休息、没有活动,也没有完成正常作业的时间,这是不可取的。

相关新闻

首个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管理办法出台这12类书籍禁止进校园

近日,为防止问题读物流入中小学校园、幼儿园,教育部发文明确中小学校课外读物推荐的方向和标准,并列出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包括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污蔑、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英模人物,戏说党史、国史、军史等。

文件还明确要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等。

划出12条“红线”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层面对教材和教辅都有专门的管理办法,但对课外读物的管理仍然是空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国华认为,当前各种“进校园”活动名目繁多,进校园课外读物质量参差不齐,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规范,不仅会加重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的是,问题读物进校园可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意识形态安全。

为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流程,防止问题读物流入中小学校园、幼儿园,确保进校园课外读物的质量,近日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首次界定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内涵,即教材和教辅之外的、进入校园供中小学生阅读的正式出版物(含数字出版产品)。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管理办法》的出台,既要治理以往课外读物进校园过程中产生的乱相,又要鼓励优质读物进校园,营造学校良好的阅读氛围,达到良法善治的目标。

在读物质量把握方面,《管理办法》明确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的推荐原则,要求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和启智增慧的推荐标准,同时,还列出了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包括:

(一)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污蔑、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英模人物,戏说党史、国史、军史的;

(二)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有反华、辱华、丑华内容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五)存在违反宗教政策的内容,宣扬宗教教理、教义和教规的;

(六)存在违反民族政策的内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

(七)宣扬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存在崇洋媚外思想倾向的;

(八)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等不良倾向,格调低下、思想不健康,宣扬超自然力、神秘主义和鬼神迷信,存在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赌博、毒品、引诱自杀、教唆犯罪等价值导向问题的;

(九)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十)存在科学性错误的;

(十一)存在违规植入商业广告或变相商业广告及不当链接,违规使用“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字样的;

(十二)其他有违公序良俗、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等,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文件提出学校是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校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工作。推荐程序应包括初选、评议、确认、备案等环节。欠发达地区规模较小的学校,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推荐。

除学校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报备制度。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进校园课外读物的推荐情况开展抽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了解和把握课外读物进校园情况,根据需要开展专项督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课外读物进校园有关情况纳入督导范围。

南都记者关注到,教育部明确进校园课外读物推荐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禁止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学校不得组织统一购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校园书店要建立进校园读物的审核机制。

对于借着公益活动进校园的书籍质量问题如何把握?对此,《管理办法》专门提出,学校要明确受捐赠课外读物来源,由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把关,明确价值取向和适宜性把关要求。

采写:南都记者 吴单 实习生 靖昊 发自北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