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中青班的“特别一课”

中青班学员打电话通知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学员程其明(中)在核酸检测点现场引导市民参与检测。

温挚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手机有一天会被系统强制停机。原因是这样的:他在一天之内呼出了太多陌生人的号码,为的是通知社区居民来测核酸。

温挚是深圳市委网信办网络传播处副处长,也是2021年广深两地市委党校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的学员,被安排下沉到罗湖区莲塘街道参与抗疫。

按照原定计划,来自广深的120名中青年干部学员,本将前往宁夏固原、贵州毕节、广西河池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但因应疫情发展,广深两地组织部门和市委党校领导果断决策:将“最后一课”从“三同锻炼”变为“一线抗疫”。

在一个月时间里,这批学员完成身份转变,无缝融入基层抗疫。他们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超大型城市如何有效应对疫情大考,并取得阶段性胜利。

这个班的干部学员们给这一次经历起了个名字,叫做“新三同”,同风雨、同战斗、同担当。这是意义非凡的“特别一课”。

选一个核酸检测点跑了6个现场 下沉到一线才知基层工作的难处

5月31日上午,广深中青班第三阶段工作部署会召开,简短、有力地传达了组织安排:所有学员从即刻开始,分赴抗疫一线!

30名广州学员全部返回原单位参与抗疫,90名深圳学员则以小组或个人方式下沉到各个抗疫一线。奔赴的战场不同,但目标一致,分别时广深同学互道祝福、相约平安归来。

“您好,请出示一下健康码”“您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请问您接种疫苗了吗?”在抗疫战场,没有干部没有职级,中青班学员守卡口、录数据、扫楼栋……

基层工作的复杂与艰辛,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下沉到粤海街道的深圳市纪委四级调研员黄瑜介绍,以开设核酸检测点为例,大到人员分工、医护配置、录入系统培训,小到检测点动线、医疗垃圾转运、义工接洽等,甚至晚餐、矿泉水等问题都需要考虑周全。“单单选择在哪里开点,我们就跑了社区6个现场才最终选定。”

“当我真正下沉到一线,参与、组织和配合基层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这么难。”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董办主任李春亚说,“以前我们很多时候是指挥者,现在是被指挥者,角色互换让我更明白纪律的重要性。”

中青班也有来自街道的学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比如燕罗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峻。在高峻看来,“最后一课”也是检验中青班学习成果的重要考场。“提前预判很重要,可以把核酸检测当成一个特大型活动来组织,”高峻娓娓道来,“我们将桌子准备好,再把医护和群众两边客人都请来,一切不就准备就绪了吗?”

对于更多学员而言,他们必须忘记原来的身份标签,根据现场需要随时切换——有时是志愿者,有时是数据统计员,有时是物流配送员,有时是秩序维持员……总之,在防疫这盘大棋局中,他们都要化身为微小而重要的部件,平凡而稳健地发挥着作用。

黑八度皮肤成为班上同学标配 前后方协力解决战疫共性难题

广深中青班的学员们有一个微信群,在忙碌之余沟通两地防疫进展、工作心得和一线见闻。一张广州越秀区人民街道办副主任神剑在马路边吃盒饭的照片,与他早前抱着吉他弹唱的照片被拼接在一起,在群内引起热烈讨论,同学们一边打趣,一边互道保重。

让同学们深受触动的,还有广州白云区副区长张家炳在党旗下过生日的照片。6月6日凌晨,在防疫应急指挥部,面向党旗,张家炳带头宣誓,重温入党誓词,随后便投入到防疫一线的工作中去。当天,是张家炳41岁的生日,同学们纷纷为他送上祝福。

在微信群内,被派往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防疫一组”,由于身处深圳疫情防控的“中枢大脑”,常常成为大家@的对象。深圳市政府办公厅城建处处长熊燕琼介绍,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是,随着疫情防控要求的升级,不少场所需要提供48或72小时的核酸检测结果,而此前的健康码页面中仅显示核酸检测阴性,需要人工计算时间,颇为不便。

获悉情况后,一组马上把这一问题汇总反馈给市疫情防控办。最后,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动了健康码程序的更新,实现检测时间的同步显示。

一组学员意识到,各个防疫一线的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与困难,很可能就是疫情防控中的共性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收集同学意见,一组同学通过小程序建立电子问卷,使反馈意见有了清晰的留痕记录。

除了后方的综合性工作,一组的同学还经常奔赴各区开展现场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偶尔也会与中青班同学在一线相逢。在燕罗街道,同学们见到高峻,第一印象就是黑了太多,等他一张口说话,果然嗓子也已经沙哑。

中青班学员投入一线的时间虽不长,但变化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清晰可见。“穿上工作服、红马甲的同学们早已无缝融入到现场的工作中。”深圳书城中心城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茜说,“流淌的汗水、黑了八度的皮肤以及沙哑的嗓音成了每一个人的‘标配’。”

“因为你戴了党徽,找你准没错”中青班学员上了最难以忘怀的一课

下沉到南山区沙河街道白石洲不久,深圳市妇联副主席易玉琨就惊叹于街道、社区超强的战斗力和执行力。4万多人口的白石洲村需要进行围合管理,不到一天时间,30多个出入口就减少为3个。

令易玉琨深受触动的,还有社区工作者的忘我与居民的配合。“白石洲东区社区的书记,每天在社区统筹防疫事项,女儿高考也没能陪伴身边。”易玉琨告诉记者,她曾遇到过年轻妈妈带着5月大的宝宝来检测核酸,也遇到过年纪很大的老人。他们说,“测了核酸,自己平安,社区平安,大家都平安,不辜负防疫人员如此辛苦。”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易玉琨都十分感动。她说,“党和人民唇齿相依,防疫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有时候,这种联系,只需要一枚小小的党员徽章。由于所在社区红马甲数量不够,深圳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秘书处处长杨启典将随身携带的党徽别在了胸前。在工作中,很多居民上前找他咨询帮忙。杨启典随口问一位阿姨,自己没有红马甲,为什么都找他。阿姨回答:“因为你戴了党徽,找你准没错。”

简单的一句话,带给杨启典的震撼不小。“在居民眼中,我们就是党和政府的代表。因为党徽的标识,给他们带来了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鞭策。”

一线战疫展现出的强大组织动员能力,党建引领下的高效工作,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广深中青班学员们共同的感受。

“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深圳市光明区委副书记张华伟下沉到盐田隔离小区一线,他表示,这次突发疫情让我们看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彰显了深圳“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体系。

在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庭长卞飞看来,无论是专项清零、疫苗接种,还是全员核酸检测,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体制优势。

“总书记说这是一场人民战争,以前认识比较浅,这次是深刻感受到了。”深圳市密码管理局专职督查员卜让感慨道。

6月30日,中青班的干部学员们将结束本轮的学习。党建凝聚人心的力量、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防疫人员的坚守与奉献、市民的文明与包容……这些来自一线的体悟与观察,在他们的内心久久激荡。

“这可能是一辈子最珍贵的体验之一,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有幸在202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一起为守护这座城市而努力。”深圳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姚平说道。

正如很多学员所说,这将成为他们人生中和工作中难以忘怀的一课,不管走到什么岗位,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员答卷

“特别一课”的作业:战时状态的经验怎样转化为长效机制

这一个多月以来,广东连打了三场硬仗。广州“5·21”疫情、深圳“5·21”疫情的社会面风险已经得到控制。

深入一线的抗疫实践,除了让广深中青班的干部学员们切身体会到基层的不易,也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力量与管理手段的创新,推动疫情防控更上一个台阶。

深圳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主任程其明,在南山区南头街道参与了其所在封控小区现场的无人机投放应急药品物品的工作,看到了科技力量的支撑对于这座迅速发展的城市的重要性。

“一些应急性的工作靠无人机技术能够大大提升效率,同时也大大减少密接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程其明认为,科技赋予了城市更高效的管理能力,带来更多可能性,而深圳作为创新之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病毒较量,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防控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来自街道的廖政华十分关注科技赋能抗疫的基层实践,“加强疫情防控的科技化、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助力科学防疫,也能有效地减轻基层人员的工作负担。”

注重科技防疫,也是来自巴士集团智能部的张天宇关注的焦点。去年疫情期间,巴士集团较早采取了上车扫码登记、车厢防疫安全距离预警和承载人数预警等智能化的技术,有效助力防疫工作。而在这波疫情中,境外变异新冠病毒传播的新形势下,张天宇认为,需要科技防疫在更高起点上构建架构、更高水平建设体系、更高质量精准应对。

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手段,是阻击疫情的制胜法宝,这是深圳市市监局办公室副主任郑小敏感触最深的一点。“疫情的传播与防控有自身规律,如何防范、控制,避免传播、阻断传播,是一个严谨的科学问题。”郑小敏说,在打好疫情防控战的过程中,每次疫情形势的研判、每项防控举措的决策,大至是否需要实施区域管控,小至判断某人是否属于密接或次密接,都要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传染病传播研究分析之上。”

在前期深入10区的调研走访的基础上,防疫一组的同学们总结出了一些防疫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有待提升的方面,比如数据来源多头、信息系统繁多、科技赋能基层不足等问题,形成了《科技赋能基层抗疫 统筹构建智慧平台》《关于应对境外变异新冠病毒传播提升科技防疫水平的建议》等多份调研报告。

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晓生是增援口岸抗疫的小组长,他介绍,口岸小组聚焦港口码头国际航行船舶全闭环管理疫情防控工作,在市委党校决咨部门指导把关下,高质量完成决咨成果《关于防堵港口等特殊作业领域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漏洞的建议》报省《南方智库》。

市卫健委小组在调研后也形成了《关于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完善我市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机制的建议》。“疫情防控期间,战时状态的动员执行经验,也可以固化到常态化防控管理工作中,”卞飞介绍,比如把基层社区和社康的管理职能结合强化,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将“战时”状态下居民健康管理制度延续到“平时”状态,可以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这些调研报告,凝聚着学员们在一线抗疫期间的思考,也是他们向此次中青班“最后一课”提交的作业。未来,“最后一课”留下的作业,还需要他们用更长的时间、更坚实的行动来作答。

采写:南都记者 郭锐川 程昆 徐全盛 张一鎏 周正阳 颜鹏 蒋津津 陈紫嫣 谢宇野 霍健斌 实习生 曾志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