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凝聚起清远秤架村干群脱贫攻坚精气神

岁末年初,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秤架村的红色瑶乡馆迎来它的首批“客人”,秤架村村干部组织村里的贫困户进行参观。馆里不仅有5台电视循环播放着红色纪录片,还图文并茂展示本地英雄的感人事迹,不少贫困户边看边问解说员背后的故事,纷纷竖起大拇指。

秤架村,是秤架瑶族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截至2018年底,该村贫困户88户200人已经基本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以来,省民族宗教委驻秤架村工作队通过建立红色瑶乡馆等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如今,秤架村干部风貌焕然一新,在服务村民、提升村集体经济方面主动性更强,让秤架这个贫困瑶乡在脱贫攻坚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挖掘先贤事迹筹建瑶乡馆

来到秤架村村委会,两层小楼的窗户上,都紧凑地贴上了一串串红色的瑶族盘王印符号,满满的新春喜庆氛围。

“阳山比广州冷太多了。”省民族宗教委驻秤架村第一书记龚劲松,刚从广州赶回来,一下车就边套上蓝色羽绒服边连声说。

在村委会里,龚劲松开始回忆起自己的驻村经历,2019年1月正式来到秤架村帮扶,那时候秤架村贫困户基本达到脱贫标准。“当时我想,扶贫队伍终归要回到单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才是保证秤架村持续发展的关键。”

“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涣散的问题,如果不能激发起村干部的斗志,很难带领村民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龚劲松此前在部队当过指导员、教导员和政治委员,党建方面经验丰富,于是他决定把目光聚焦于秤架村的党建工作。

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研究员汪京,是历史学博士。出于兴趣爱好,他不仅看了秤架村的地方志,还在平时入户了解贫困户情况时,与当地老人聊了许多乡土文化历史,并且整理出部分。

龚劲松与汪京交流后,发现秤架村具有很强的红色文化基因,于是决定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建立红色瑶乡馆,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促使村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干部战斗力和执行力。“我们不仅列举了参战老兵,还通过树立4个典型,讲好身边人身边事,让村干部和群众意识到自己也能大有作为。”龚劲松说。

“你看这些人都为我们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秤架村村干部陈永山指着“秤架村部分参战游击队员及战士资料”栏目说,作为村干部,要时刻不忘向他们学习为村民服务的意识,完成好脱贫攻坚任务。

村干部1个月协调企业用地

扶贫干部李汝岗已经驻村两年多。他认为党建工作开展以来,村干部工作用心许多。“之前他们经常上班时间不在村委会,现在基本没有这种情况了。”他看着村干部在村委会忙碌的身影说。

让李汝岗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扶贫工作队想引进当地一家知名的酿酒企业在村里建酒厂,以增加村集体收入,经协调后选址洋坑村小组。“为了吃上‘定心丸’,企业希望签租期20年的合同。”

“20年的长合同不是一件简单事。”李汝岗回忆,这时候,秤架村村支书张有强和村干部冯绍维自告奋勇。不到一个月,3户屋主于2019年11月签署合同,项目于当月20日开始动工。

2020年1月17日是省民宗委举办慰问活动的日子。记者在现场遇到了前来领取慰问物资的大坑村小组贫困户张福建。“每个家人都领到了一双鞋子,听说19日还能来领大衣。”张福建说。

“这是帮扶明白卡,里面会统计他去年全部收入。”张福建平时少回家,虽然存折有分红收入,但是他并不清楚具体来源。村干部吴富珍让他拿出存折,在耐心说明下,张福建了解了光伏和小水电分红分别是哪笔收入。

吴富珍介绍,张福建是因病致贫的。2016年起,一家三口人都得过病,收入很低,扶贫工作队就把他列为贫困户。随着家人身体逐渐好转,女儿开始打工,加上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张福建家庭条件逐步好转,从2016年的人均六千多元上涨到2019年的人均两万多元。

“最高兴的是,扶贫队将我家给改造了。”张福建说,之前自己家是泥房,下雨天会漏水,现在已经改造成混凝土结构,住得舒服多了。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见习记者 黄鸿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