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如何再出发?这场研讨会这样说

“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背景下,期待深圳能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在引导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关键问题上率先取得战略性突破。”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拓荒人”,深圳市委原书记厉有为日前在马洪基金会主办的“新时代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研讨会上如是说。当日,各行各业专家学者也与会建言献策。

会场

“‘思想观念’的开放仍是深圳未来的关键因素”

段建仁

“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开放’。”深圳市博雅文化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段建仁认为,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深圳应该更加重视对新思想、新观念的研究,更广泛的听取社会各界、国内国外对深圳建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更重视民间智库,努力发挥民间智慧对深圳建设的积极作用。

“思想观念的开放仍是深圳走向未来的关键因素。在深圳进一步改革开放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批评的意见。”段建仁说,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常常需要设立一个反对者,通过另种方案来让问题解决和完善,而不是一味的叫好。“要宽容批评,能够吸纳、容纳各种意见、敞开胸怀去听取各方面的建议,用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把深圳改革开放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段建仁说。

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马敬仁也强调,要不断改革创新,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汲取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充满中国智慧的新路子,精耕细作。

“深圳应从‘经济特区’向‘特区’转变”

余令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关键字就是‘共’。‘如何引导社会力量的专业协同,如何激发居民和公众的有序参与’是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至关重要的环节。”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余令说,深圳作为全国首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试点城市,在引导社会协同方面卓有成效。近年来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司法、禁毒、精神卫生、社区治理等多个领域,以有温度的专业服务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建议更多地释放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对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加强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培育和善用细分领域的专科型社会工作者,使之在市域社会治理和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中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余令说。

饶锦兴

深圳社会组织研究院院长饶锦兴也表示,深圳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推进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未来深圳应该要进行从“深圳经济特区”向“深圳特区”转变,即不仅是经济发展先行示范区,还要成为社会发展先行示范区,尤其要发展社会服务业的新业态,积极倡导“深圳社会质量”,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大力培育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和创新型社会企业。

“深圳再出发,最需要‘从0到1’的创新”

包宇

不少专家也从垂直领域做了建议。联合国亚太社会经济委员会数字经济工作组委员包宇说,数字经济是21世纪全球化的新篇章,是基于个人的“数据”经济,将带来了技术、产业和规则的全新变革。要引领数字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深圳最需要“从0到1”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延续以往的成功。深圳市决咨委专职委员刘忠朴则强调,深圳的创新不但要宽容失败,还要鼓励试错、宽容试错。

牛慧恩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总规划师牛慧恩提出,深圳市民旺盛的健身需求与较为落后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之间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矛盾。“深圳的体育尤其是公共的、免费的体育场所不够,有15.4%的居民认为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数据也显示,2015年深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82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日本、美国这一数字都在十几平方米,是深圳的10倍左右。”牛慧恩呼吁深圳提高对公共体育场所建设的重视,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并拓展空间增大体育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方宏律师指出,特区40年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济成果之一是造就了一批各行业领军民营企业,未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应法治先行,保护民营经济的独特作用和价值,帮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高运用法律维护权益、促进发展的法治能力,让法律成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依法经营的护身符,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