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学术研讨会在东莞举行

近日,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东莞市文联主办,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协办的“时代的观看——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学术研讨会”在东莞市文联会议室举行。研讨会以“平行与交错:视觉转向中的广东摄影”为主题,通过对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志良、王景春、马国彤三位广东摄影家的创作题材、风格、创作历程等进行梳理和碰撞,探讨贴近时代发展的摄影理论与实践智慧,以推动和引领广东摄影界创作出更多植根广东大地、讴歌伟大时代的影像精品。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周华,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玺、东莞市文联主席周汉标出席研讨会并讲话。研讨会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陈益刚主持,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楠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全国的知名摄影家和评论家潘科、陈晓琦、常河、胡国庆等人在研讨会上作了学术发言。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李志良、王景春、马国彤三位广东摄影家分别作了创作心得分享。研讨会以网络视频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传播,与广大摄影人共享学术交流成果。

广东摄影人从摄影“高原”勇攀“高峰”

2020年12月20日,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隆重颁奖。广东摄影人成绩显赫,摄影家李志良、王景春、马国彤分别在艺术摄影类、纪实摄影类和商业摄影类榜上有名,在本届所有19名获奖者中占有3席,展示了广东摄影人从摄影“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步伐,彰显了广东作为摄影大省、摄影强省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从1989年第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至今,广东共有37人(48人次)获得。长期以来,广东摄影队伍人才辈出,领军人物不断涌现,摄影人在历届全国影展中奖牌和入选总数保持前列。

研讨会上,专家们向获此荣誉的摄影家表示祝贺。大家认为,三位摄影家在艺术类、纪实类和商业类三种类型获奖,反映了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奖标准以及摄影艺术本身的评价标准的变化,为新时代的摄影提供了超越单点聚焦的多维观看。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个体语言、社会现实和艺术探索方向的各种“平行和交错”。

广东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周华在致辞中指出,三位获奖摄影家为全省摄影人树立标杆,引起广泛关注,承载着摄影人的集体荣誉。面向摄影的新时代,摄影理论和创作的主题更加鲜明、视野更加宽广、表达更加丰富。“我们需要用新的理论、新的阐释,努力构建具有岭南特色、中国风骨和国际视野的摄影理论体系。”她勉励摄影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团结引领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努力推出德艺双馨的文艺领军人物。

东莞市文联主席周汉标在致辞中表示,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摄影人成绩显赫,李志良、王景春、马国彤分别获得艺术类、纪实类和商业类的奖项,展示了广东摄影人从摄影的高原迈向高峰的坚实的步伐,彰显了广东摄影大省和强省在全国的重要位置。最近几年东莞文联开展了文艺五大行动,积极扶持文艺创作,东莞的摄影人也通过影像艺术不断地向外界传递“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形象。

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分享创作体会

研讨会上,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李志良、王景春、马国彤分别以幻灯片形式分享创作思路及体会。

李志良坦言,以艺术感觉去定位“东莞制造”这题材的创作是他一直坚持的选择。“以富有温度、充满张力的影像作品全景呈现制造创新的精神,以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创造记录下‘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的过程,我始终坚信意义非凡。”

王景春创作的三峡移民题材系列摄影作品令人震撼。时隔15年后,他重返长江三峡再见当年镜头里的人们,去看他们的新家,听他们讲述十五年来自己的故事。“那些平凡而朴实的三峡移民,他们抹去离别乡土和亲人的眼泪,收拾行囊,依然满怀憧憬在他乡延续自己新的生活。向镜头里的他们致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马国彤在商业摄影创作中,在完成既定的商业目的之外,也更多地表达了想象和创意,为观众展示了物品及需求之外人类触及本质的探索。马国彤说,商业摄影应该坚持拍摄不同题材的项目,哪怕一无所获也要拍,逼迫自己去思考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拥有一颗开放的、好奇的、永不言败的心。

“平行与交错”,视觉转向中的广东摄影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学术主持人李楠在阐述“平行与交错:视觉转向中的广东摄影”的主题时说,这一主题表达了摄影艺术多元的发展与跨界的融合。视觉、图像、摄影在社会实践与文化建设以及现实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给摄影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洁军,在研讨会上首先阐述了广东省摄影界的主要成就。他勉励摄影界同仁“要重视金牌,不要唯金牌”,并强调,作为广东摄影人要有忧患意识,看到短板和差距,改变固有的艺术创造思维,增加大视野、手法和题材的创新,培养新的人才,引领新的创作方向。

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之一、著名摄影家胡国庆认为,三位获奖作者的作品都表达出了时代精神。他在评选过程中,发现当前摄影技术在进步,作品令人震撼。尤其是王景春创作的三峡移民题材,反映了中国在特定阶段发展过程中的痛点。

在著名摄影家、评论家、策展人潘科看来,广东是摄影的大本营和摄影基地。广东有国内其他地方很难比拟的优势条件,具有敢于先行先试的传统,不仅在经济建设、体制改革还是文化格局,广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在摄影事业方面也有所沉淀和反映,以致大量人才在这些领域和旗帜下汇聚。潘科还重点分析了新媒介背景下全民摄影对专业摄影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著名评论家、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晓琦,在做学术发言中就中国摄影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他的忧思。他认为,当代中国摄影所使用的话语仍是西方的话语,中国没有当代的话语,无论是哲学还是科技,当代话语都是西方的。“平行和交错”的问题也是在国际语境下展开的,其复杂性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著名摄影家、“篝火故事”创始人、荷赛奖获得者常河,从摄影理论角度谈到自己的体会。他认为,当下的摄影创作需要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要求摄影师加强学习读更多的书,要对生活细节有极高的认知感知能力。有思想的拍摄方式,已经把摄影艺术推到了与其他当代艺术形式有同等高度的语境中。常河说,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奖,未来的竞争性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偏向于思想和哲学方面的探索,而不是用身体来拍摄,这是我们这一代摄影人面临的冲突、挑战和压力。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陈玺从哲学层面提出了艺术创作中有关“线性”与“非线性”的思考。他结合自身的文学创作经验,认为艺术创作在一定意义上是相通的,“有的时候创作者进入一个宏大的场景后没有感觉,但从一个小的细节出发就有艺术的灵感。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情感和判断各个方面都是非线性的。正是因为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线性,也就会产生了艺术。”

专家探讨“东莞制造”“中国制造”的艺术表达

研讨会上,“东莞制造”与“中国制造”是众多专家一致关注并重点探讨的话题。

李洁军在谈到李志良“东莞制造”创作主题时,他认为由东莞制造、广东制造推向中国制造,非常具有引领作用。胡国庆也认为“东莞制造”系列作品突破了传统,拍出了大时代和热火朝天的工作环境,镜头对准的是一线的产业工人,包括小人物、小细节、小物件,致使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已经模糊,打破了传统的摄影概念,且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

“东莞制造是一个传奇的摄影题材。”陈晓琦也表示,李志良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东莞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信息型的华丽转身,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浪漫性的表现。

在回应“东莞制造”创作题材时,李志良说他从小就生长在东莞,从小看着“东莞制造”,而且“东莞制造”也是不断地在改变。“我看东莞制造已有三四十年了。我不是从记录的角度来看,而是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对于事物的了解,真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还有深刻的思考和定位。”他说,在影像的表达中,抓到好的影像就要用开放的思想去表达,从而真正突破影像创作,获得新的结果,达到新的境界。

梁力昌、廖宁、罗旭、赵青等资深摄影家也纷纷发言,畅谈广东摄影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就后备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建言献策。

【记者】龚名扬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