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飘香农家乐

吴柒金展示“粤菜师傅”培训证书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通讯员/黄利红发自清远英德

◎本文责编/蒋玉

立夏,夜已深,粤北山区的空气中飘散着幽幽茶香。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革命老区的“老支书农家乐”里,“外来媳妇”吴柒金仍在厨房里忙活。

五一黄金周,全村5家特色民宿在两周前就已订不到房间了。“老支书农家乐”生意同样火爆。“5月1日到4日,每天都很多人,下午两三点还有很多才开始吃上午饭。”吴柒金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老支书农家乐”人气爆棚的背后,是吴柒金一家人走出贫困的顽强精神,更是广东“粤菜师傅”工程的巨大助力。

被点燃的生活希望

2008年,吴柒金嫁入龙华村,一家人相处融洽和谐。公公李亚灶是村里的老支书。1951年出生的他在村“两委”工作长达30年,能干也热心。2013年,吴柒金的丈夫不幸得了肝癌,多方求医仍未能抢救过来。高额的治疗费让一家人陷入贫困。

此时的老支书已近古稀之年,孙辈们还小,可生活还得继续,吴柒金用勤劳的双手挑起生活的重担。

2016年,龙华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吴柒金一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经驻村工作队多次调研,几次和全家人讨论后,决定帮助吴柒金搞一个“老支书农家乐”。当时,吴柒金并没有想到,一家人的生活就因为这个决定而被彻底改写。

“驻村工作队帮我们一起想办法,让我们突出红色主题特色,展现农家乐的精神风貌。利用当地农家菜、走地鸡等食材,学好烹饪技能,服务游客,满足顾客需求,发展红色旅游餐饮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吴柒金依旧心情激动,记忆犹新。

说干就干。2017年5月,驻村工作队扶持吴柒金一家及另一名贫困户建起了“老支书农家乐”。旧屋换新颜,土色土香的农庄建立起来了,雪白墙身、深灰色瓷砖的新房,中间挂有“老支书农家乐”六个大字的牌匾,破旧的泥瓦房变了样。

2018年8月,农庄正式开张。农家乐的醒目位置挂着牌匾,上面写着“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筑外立面有由广州美术学院、驻村工作队和龙华村党总支部联合创作完成的涂鸦作品。农家乐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干净清爽,深受游客的喜爱。

做鸡蛋也有这么多花样

山花烂漫,溪水清澈,茶香四溢。秀色可餐的乡村里,游客们对于地道的食物更是赞不绝口。游客们尤其喜爱老支书农家乐的农家鸡、客家豆腐这两道菜。这样的好口碑离不开一次全家的“技术升级”。

2016年精准扶贫开始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响应省委、省政府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清远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带领龙华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整治脏乱差环境,铺设广场砖,建好村道石阶,实现乡村道路、街巷水泥硬底化……经过多方合力,全村有了更舒适的生态环境,红色旅游业有了初步发展,“老支书农家乐”也渐渐有了名气。

“农庄生意越来越好,就很想提高自己的厨艺和饭菜档次,正巧有‘粤菜师傅’培训班,我们全家就一起参加了。”2019年8月,英德市“粤菜师傅”培训班在龙华村正式开班,助推精准就业、脱贫致富。全村50名村民参加,其中25名学员是精准扶贫对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做鸡蛋,一个普通的鸡蛋,被师傅做出很多花样,感觉特别神奇!”特别是茶叶煎蛋这道菜,小小的菜肴里藏着不少神奇的变化:刚采的嫩茶苦甘、清香,当切成碎片放入蛋中炒制后,成品有蛋香,吃下去更有甘甜,这是茶叶遇到蛋后回甘的结果。在吴柒金的记忆中,20天的培训有着一丝神秘的色彩。如果说吴柒金之前很会做菜的话,那么这次就是学到更多硬技术了。作为一名女性粤菜师傅,吴柒金几经磨炼,现在可以左手以一条毛巾握住锅耳,右手掌勺,一起一落地颠锅,倍显帅气,对火候的运用、油温的把握也更得心应手。学习炒菜,做点心、蛋糕、饺子等,吴柒金和家人们经过努力提升劳动技能和水平,最终获都得了专业资格证书。

经过此次活动,吴柒金一家参加培训的3个人技能都得到很大提升。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更多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可优先被龙华村扶贫项目之一的“竹露清响”民宿项目聘用。

“清而不淡、鲜而不俗”,“粤菜师傅”培训帮助“老支书农家乐”端出了更多菜式,好吃地道的农家粤菜吸引来无数回头客。

游客们远道而来,心仪的是朴素但不简单的农家菜。一道隔水蒸鸡,虽没有大酒店的精美外表,却同样让人胃口大增。在“粤菜师傅”培训班学习到的知识几经锻炼,吴柒金已经熟记于心,娴熟的烹饪手法保留了鸡肉的原汁原味,让鸡肉嫩滑,肉质不会变柴。

食材由自家种植、养殖,是“老支书农家乐”的一大特色。最让吴柒金引以为豪的是,家里放养的“走地鸡”,通常养殖8个月以上,客人们可以吃,还可以带走。“我们农家土鸡用粥和米糠喂养,买回家烹饪的时候除了油、盐、姜、葱之外,是不需要添加任何作料的。”有了这个金字招牌,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订购“走地鸡”。

2020年10月至今,李亚灶把自己种植的两亩红薯也分享给客人们免费品尝,往往总会被询问购买。“口感这么好的红薯,在外面肯定会贵不少。”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吸引来自广州的王阿姨给家里买了两大袋。

“飞出去”的农产品和返乡的年轻人

环境卫生好了,游客愿意来了、愿意留下来了,给了龙华村村民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民宿、农家乐产业的热火景象是龙华村乡村振兴的缩影。

不少的农产品“飞出去”了,更多的游人来了,更多的年轻人也看到了家乡的发展,返乡创业了。

2017年底,龙华村创办英德市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兴农合作社”)。当时5名90后的返乡加入一度成为热点新闻,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刘子科便是其中一员,1992年出生的他原本是广州一家企业工程师,被父亲“怂恿”回来。他向《南方》杂志记者回忆说:“有了党的好政策,村里供电正常了,农田水淹问题大大缓解了,村庄旧貌换新颜了,我们被家里、被扶贫干部和村干部们的说辞打动,对家乡发展是很有信心的。”

通过青年力量的注入,兴农合作社采取“党员+合作社+种植大户+贫困户+互联网”的模式,联合贫困户和周边农民,通过微信公众号拓宽“隅乡情”英红九号、冬菇、木耳、番薯等产品的销路,2020年销售额达到130万元。

发展乡村旅游,“以旅助农”,在驻村工作队和全村党员干部努力下,龙华村村容村貌实现大变样。从曾经的革命老区到全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村,龙华村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2020年,龙华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仅2.1万元增加至近80万元。

阳春三月,竹笋破土,早稻花开,茶香四溢。盛夏三伏,骄阳似火,雨打芭蕉。金秋十月,山形依旧,白露秋茶。“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南方》杂志记者在兴农合作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上读到这段话。在龙华的山水中,游人们品一口香茶,尝一顿佳肴。老支书农家乐、“竹露清响”民宿等着八方来客。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龙华村玩,能吃到更好吃更地道的农家粤菜!”临别,吴柒金特地请《南方》杂志记者带上一句话给驻村干部们,“谢谢你们给了我们信心,帮我走出了困境。龙华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