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CHINA,牛!”背后的快乐冠军和可爱观众

“快和这个夏天说再见了,我想我会怀念,有奥运,有西瓜,虽然哪也去不了,但是还有你。”这条被上千名用户转载的微博宣告,陪伴观众两周多的东京奥运会结束了。

现场没有观众、没有浪潮般的欢呼声,喝彩却从未缺席——赛事转播、互联网社群、各类视频平台……新媒体时代,更多样的呈现、更多元的解说,让观众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观奥体验。

“自信又活泼”“可爱又有力量”……这届奥运会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格外动人的运动员们:气步枪运动员杨倩射落首金后,在颁奖台上可爱“比心”;女子铅球决赛中,即将夺金的中国选手巩立姣激动得对镜头大声喊出:“CHINA,牛!”4×100米接力赛前,中国男子、女子队分别摆出“龟派气功”“袋鼠摇手”的亮相姿势。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微博热搜下,中国网民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不舍——真的太喜欢这届奥运会了!

从活力动感的中国运动员、大气自信的观众,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展示,这届奥运会用一幕幕经典瞬间,证明了竞技体育不灭的力量和魅力。

◎冠军“萌萌哒”

一个“比心”的手势,几乎成了这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标志性动作。

奥运会首日的女子10米气步枪赛场上,射落东京奥运会首金的“00后”少女杨倩,在领奖台上双手弯曲,指尖抵住头顶,比出一颗爱心的形状。这张“比心”的照片成为奥运首日的经典一幕,让无数屏幕前的观众会心一笑。

杨倩在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颁奖仪式上“比心”。新华社发

“突然感觉这届奥运会不一样了。”在“70后”观众刘女士的印象中,以往参加奥运的中国健儿,大多是严肃刻苦、不苟言笑的,像是憋着一股劲,誓要为中国争下一枚金牌,“很敬佩,但看着也心疼”。

而这届年轻小将们带来的青春、活泼气息,无疑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涂着粉色珍珠美甲、别着小黄鸭发夹的杨倩,让刘女士觉得“就像身边亲近的小妹妹一样”。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杨倩的“清华学霸”身份迅速传开,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也让许多关心运动员退役后事业发展的国人倍感振奋。

“比心”是一个流行于年轻人之中的动作,用于表达善意和友好。杨倩之后,这个动作迅速风靡奥运赛场:有张家齐、陈芋汐、全红婵的“花式”比心,有马龙的“卫冕式”转圈比心,有三大跳水女将郭晶晶、陈若琳、施廷懋的“传承式”比心。上一秒还冷静沉稳的健儿,下一秒就化身“萌萌哒”比心小可爱。

李雯雯在举重女子8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比心”庆祝。新华社发

有媒体评论称,现在的奥运选手越来越敢在镜头面前展示真我,放松开心地做自己。在得到金牌之前,他们早已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快乐冠军”。

奥运会的“新”,在于参与者之“新”。自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开始,“90后”成为中国军团的王牌军,当时凭借夸张幽默的表情火遍全网、“用尽洪荒之力”夺得仰泳铜牌的傅园慧,正是一名“95后”运动员。

今年,共有328名“90后”运动员参赛,其中近60%是“95后”运动员。“00后”运动员也有58人之多,不得不提的是,金牌获得者中的“00后”更是达到近27%。

14岁的全红婵被教练高高举过头顶庆祝。新华社发

许多观众第一次发现,运动员们的形象不仅是场上拼尽全力、矫健冲锋的,还有可爱、搞怪、英气等多种面孔,向世界展示中国“后浪”风采。

不过,对于同样是“00后”的广东省跳水队运动员吴鲁贤来说,年轻小将们的青春活泼并非这一年才横空出世。今年21岁的吴鲁贤练习跳水已有10年,曾与奥运冠军陈艾森、谢思埸、全红婵等一同参加训练。在他的记忆中,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一直都是“可可爱爱”的。

吴鲁贤告诉记者,更加多元、深入的媒体报道,或许也是展现运动员“另一面”的原因之一:“以前只有重要比赛才会有直播,现在由于疫情、技术进步等原因,各种大小赛事都有直播、转播了,大家慢慢地就发现运动员更多的小细节。”他表示,脱离了国家队、省队运动员的身份后,大家私底下跟同龄人没有什么两样,自己平时也会玩微博抖音、逛逛商场、发发自拍。

◎观众更“贴近”

更“新”的变化,也同时发生在赛场之外。自媒体时代的奥运赛场,早已不局限于电视机前。

8月1日晚,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他的母校——暨南大学的师生共同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刻,大三学生赵婷便是其中之一。当晚,与许多暨大学子一样,她也在朋友圈骄傲宣称自己来自“暨南体校”。

8月1日晚,暨南大学师生集体收看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直播,为苏炳添加油。李细华 摄

今年的奥运会是短视频环境下的首届夏季奥运会,各大短视频平台均积极响应,开设了奥运热点资讯、运动员直播访谈、体育脱口秀等多个栏目。从豆瓣、微博、快手、抖音再到朋友圈,手机成为年轻世代“追”奥运的第一线。

“这届奥运会是我参与感最强的一届。”赵婷说,除了观看许多比赛的转播之外,她还参与了社交媒体上的热烈讨论。她笑称,最近的日常就是把各种视频软件刷成了“运动员专场”,和其他网友一起分享运动员们努力、有趣或搞怪的“另一面”。

让赵婷感叹的是,比起奖牌,观众们似乎更加关注运动员的故事。这一点,可以从各大网络平台逐渐“走偏”的热搜中窥知一二:从“苏炳添每晚十点准时关手机”到“许昕球打到马龙背上”,再到“孙颖莎Q弹的脸”,观众们更多地讨论运动员的生活、情绪、家庭等细节,感受到体育健儿是一个个更有趣的、更丰富立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聊起许昕混双失利后迅速调整、孙颖莎连追八个球、全红婵只把奥运会当作“跳五次水”等比赛细节,赵婷如数家珍,表示自己深深为运动员们强大的心理素质而震撼:“在今后我也会学着面对困难,接受困难,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向他们学习。”

这一届的观众,似乎与运动员们更“贴近”了。乒乓球混双决赛中,许昕与刘诗雯不敌日本选手获得银牌,当晚网民几乎“炸开了锅”,却都是安慰、鼓励之声:“小枣(刘诗雯小名)不哭,已经很棒啦!”“永远保有拼尽全力的勇气,也能坦诚面对输赢,昕雯CP(意为‘组合’),大气可爱!”“中国队一定是因为我看了比赛才输的,我耽误国家夺冠了……”

对此,有网友说:“因为我们更自信了,我们不再单一追求荣誉了,而是更看重这背后立体的人及精神。”

在纷繁的舆论洪流中,作为赛场外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各大官方媒体也起到了为运动健儿、中国体育事业打气的作用。

东京奥运会开幕后第三天,中国军团无金牌入账,几个冲金项目未能如愿,网上出现一些郁闷之声。次日,新华社即发表短评《胜负乃常事 从头再拼搏》称“争银夺铜一样值得点赞”;华声在线题为《透过奥运会这扇窗看中国》的文章也分析称,“平视世界”的中国不再只盯着金牌,因为“我们早已不需要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南方Plus的“奥运快评”栏目在《中国骄傲,感谢所有奥运健儿》中总结道,“越来越理性的中国观众,正撇开‘唯金牌论’的历史情结,书写对于奥运赛事的全新记忆,这背后是由内而外迸发的民族自信与荣光”。

中国队队员在女子4x100米接力决赛后。新华社发

时间拨回1984年,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那一届奥运会首金得主,同时也是中国首位奥运冠军,实现了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奥运会一直承载着国人的期望,盼望着能通过这场世界级的赛事,向外展示中国的发展、进步与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37年后的2021年,观众们仍然期待中国健儿夺冠,但正如许海峰写下“书法作品”——“YYDS”(网络语,意为“永远的神”)、向首金得主杨倩与中国队表示祝贺,中国观众正在以一种更自信、淡定、开放的态度,拥抱这场重要赛事。

◎超越与进步

在新浪微博上,话题“这届奥运会与往届的不同之处”引发了1.3亿阅读量,网友纷纷留言:“狠狠地修正了审美,缓解了年龄焦虑”“让我们更爱国了”“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

通过奥运,人们知道了陈雨菲获得羽毛球女子单打金牌之前,曾11次败给当日的对手;知道了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马龙曾因左腿膝盖磨损钙化而接受膝盖手术,从无法直立行走到重获国际比赛冠军,他用行动证明了“漂亮的离场并不只有在巅峰时期退役,也有绝地求生,也有从零开始”。

马龙击败德国队选手波尔后庆祝。新华社发

回忆起征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近20年的备战经历,曾夺得男子双人3米板冠军的罗玉通仍然感慨良多。“运动员能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梦想拼搏,都是经过刻苦训练、努力奋进的,非常不容易。”他相信,只要每个运动员都尽力发挥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中国人顽强的意志与动力、自信坚韧的精神面貌,就已经值得所有人的掌声。

罗玉通印象中,在世界各地的跳水大赛上,各国选手们虽然可能语言不太通畅,但运动本身已为彼此的友谊搭建桥梁,互相尊重。“今天,我们中国的运动员也越来越自信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奥运精神、强国气魄的传递。”他说。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项目男子100米决赛后身披国旗。新华社发

在中国对外交往、开放互动中,体育一直是重要的交流窗口。对力与美的追求与崇敬,让国民之间的友谊变得理性而纯粹。

10米跳台比赛当天,中国代表队年纪最小的运动员全红婵上演“水花消失术”后,外国教练都“馋哭了”,从国外网友到媒体,无不盛赞这名14岁的小将“完美”;37岁老将吕小军夺得金牌后,不光是裁判排着队找他签名合影,国外20余万的“军神”粉丝也狂欢庆祝,大赞他为“史上最佳”。

与此同时,观众们也常常为国际健儿之间的友谊感动,直呼“破防”:当奥恰洛夫第19次被马龙打败,却大方说出“祝贺我的对手”时;当管晨辰从平衡木上稳稳落地,场下的美国运动员苏妮莎、拜尔斯为她高兴时;当肯尼亚马拉松男子冠军基普乔格站上领奖台时,无数人被他沉稳、沧桑却坚定的眼神所深深震撼……

“体育教会人们的,是如何应对失败和挫折,追求超越与进步。”罗玉通说,无论是夺金还是惜败的运动员,甚至是没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他们每天都在与成功、失败以及伤病打交道。赛场不仅是冠军的舞台,也更应该是千万人全身心投入比赛、迎战挫折的舞台。“这种经验无论是对运动员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宝贵的经历,都是竞技体育点燃的激情和希望。”罗玉通说。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 朱霄

【统筹】郭珊 何雪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