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解读今年治污攻坚一号令 今年底基本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

南方网讯 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近日发布2020年第1号令——《关于全省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命令》(以下简称《命令》),要求到2020年12月31日,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达标率)达到92.5%,同时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4.5%,基本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

2019年,全省形成治污攻坚良好态势,全省地表水优良国考断面增加3个,劣Ⅴ类断面减少4个,其余5个劣Ⅴ类断面中,有4个在2019年12月份监测结果为Ⅴ类。空气方面,大气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细颗粒物(PM2.5)降至27微克/立方米,同时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补齐。

但《命令》指出,对照目标要求,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劣Ⅴ类国考断面比例、水质优良率等约束性指标连续两年未完成,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同时,《命令》指出要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治污,以臭氧污染联合防控为核心,重点抓区域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并做好冬春季节的细颗粒物和夏秋季的臭氧污染防控,强化污染天气应对。

《命令》还提出,要突出打好碧水保卫战,流域各市要系统抓好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既定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投用,推进深圳—东莞茅洲河共和村、汕头练江海门湾桥闸、惠州淡水河紫溪、东莞石马河旗岭、东莞运河樟村等5个断面水质消除劣Ⅴ类。

21个地市PM2.5全部达标

“2018年12月发布《关于开展全面攻坚劣Ⅴ类国考断面行动的命令》以来,全省形成治污攻坚的良好态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介绍,到2019年,全省地表水优良国考断面增加3个,劣Ⅴ类断面减少4个;监测数据显示,12月单月,9个劣Ⅴ类断面已有8个消除劣Ⅴ类。同时487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完成整治,地级以上市建成区黑臭水体408个治理初见成效。

大气方面,2019年,全省空气质量六项实现连续5年达标,其中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21个地级以上市的PM2.5也首次实现全部达标。特别是深圳、珠海、惠州、汕头、河源、汕尾、茂名7市PM2.5降至25微克/立方米或以下,达到世界卫生组织二级标准。

同时,全省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加快补齐,全省新增的危险无害化,包括焚烧、填埋处置能力30.06万吨/年,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指出25万吨缺口的整改任务。

但对照国家考核目标,全省攻坚形势仍然严峻。2019年1—12月,全省AQI达标率为89.7%,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7.5%,与国家下达的AQI达标率达到92.5%、7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4.5%等约束性指标考核目标仍有差距。

紧抓臭氧治理“牛鼻子”

如何弥补这些差距?《命令》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同时要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治污。随着全省PM2.5再创新低,臭氧问题日益显现,2019年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在全省达到64.1%,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7市臭氧未达标。因此在2020年,要以臭氧污染联合防控为核心,紧紧扭住重点区域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这个“牛鼻子”,重点做好冬春季节的细颗粒物和夏秋季的臭氧污染防控,强化污染天气应对。

此外还要抓好工业园区和集聚区涉VOCs污染整治,建立VOCs重点企业综合整治销号制度,加大柴油车整治,依法划定禁止冒黑烟等可视污染物车辆行驶的区域,基本消灭黑烟车。并开展油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港口岸电推广使用,推进内河船舶LNG燃料动力改造。

水污染治理方面,流域各市要继续系统抓好控源截污和雨污分流,既定的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建成投用。今年将全力推进深圳—东莞茅洲河共和村、汕头练江海门湾桥闸、惠州淡水河紫溪、东莞石马河旗岭、东莞运河樟村5个断面水质消除劣Ⅴ类。同时加强优良水体达标攻坚,强力推进揭阳榕江北河龙石和榕江南河东湖、东莞东江南支流沙田泗盛、惠州沙河河口、江门潭江牛湾、珠海前山河石角咀6个断面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以上。

另外还要重点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87%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

还强调要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方式,着力破解空气臭氧和地表水溶解氧超标等“卡脖子”问题。针对重点流域、涉VOCs企业等,定期开展部门联合执法、区域交叉执法,持续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深圳将治水与治城结合,优化河流生态

远离河流的市民回来了

“现场很热闹的,岸上站满了人喊加油”,在大沙河边散步的邓先生仍记得去年10月举行的皮划艇比赛,他说:“以前河臭,大家走得远远的,现在水好了,回来散步休闲的人很多了。”

大沙河纵贯深圳南山区,串联起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深圳湾,宛若一条美丽蜿蜒的“城市项链”。这条河和深圳很多河流一样,此前遭到污染,后来随着深圳大力推动治理,开始消除黑臭,并将治水与治城相结合,河流生态越来越好,曾经远离河的市民们重新走近河。

凝聚社会治水合力

深圳治水,依靠政府统筹之外,也着力发动社会力量,共建共治理念下,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小微水体治理等更加顺畅推进。

深圳市水务局副局长龚利民介绍,深圳在治水过程中创新全民参与治水新机制,建立“志愿者河长+检察长”公益诉讼机制,成立超过12万人的“河小二”队伍,并配备全国第一家志愿者河长学院,在基层一线广泛创建水污染治理攻坚决战青年先锋队,推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治水,“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风气,共建共治凝聚起治水合力。”

这样共建共治的社会力量不仅出现在大河治理中,也帮助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小微黑臭水体主要分布在居民区房前屋后,深圳市对排查出的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图”,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配合治理,目前全市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黑臭河变生态长廊

“现在大沙河治理已经进行到第三阶段,就是治水和治城相融合。”南山区水污染治理中心主任王涛说,大沙河治水较早,第一阶段解决防洪达标问题,在2009年—2018年的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黑臭治理问题,目前水质已经优于Ⅴ类。

治水不止于治污,还在于打造水城相融的亲水宜居环境。王涛介绍,在这一理念下,第三阶段治理主要提升水岸景观,实现治水融城。

随后大沙河实施生态长廊景观提升工程,提升河道两岸绿化、原有步道及栏杆等的品质,美化现有构筑物等景观,2018年9月率先实现河口至深南大道2.0km生态长廊示范段的开园,长廊绿树成荫、雀鸟成群,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碧道建设为深圳治水融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将着眼治水的长远可持续,以碧道为抓手,努力将治水的‘投入’转化为产业升级、城市发展和民生福祉的‘产出’。”龚利民介绍,今年将启动五大干流及东部海堤等碧道建设,开工建设240公里,将碧道和绿道、滨海景观带等有机串联起来,高标准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碧道工程。力争在2025年前,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态廊道、秀美的休闲漫道、独特的文化驿道、绿色的产业链道等“五道合一”的1000公里碧道。

南方日报记者 张子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