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社播村:垃圾焚烧发电厂边如何建起美丽休闲乡村?

在肇庆市高要区乐城镇东南部,有一个广府人与客家人合住的小村落,名叫社播。

社播村不大,有农户349户,共1610人,却很有特点,围绕“垃圾”这个关键词,当地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建起了环保能源发电项目,实现从“邻避”到“邻利”再到“邻美”的转变,成为全省“邻避项目”重启成功化解矛盾的典型案例村。

社播村。苏科伟摄

社播村。苏科伟 摄

现在,村道宽阔、村容整洁的社播村已经成为肇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还入选了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今年9月,社播村被成功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垃圾焚烧发电厂变景点

家门口要建垃圾焚烧发电厂,村民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反对的。为了让村民们理解和接受,社播村党支部书记赖桂林和支部成员花了不少心思。他们带着村民实地调研其他地方的同类项目,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最终争取项目落地。

今年1月15日,光大广环投环保能源(肇庆)有限公司的环保能源发电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利用垃圾焚烧技术,每天可以发电80万度,年利润6000余万元。

该公司从当地聘请了30名村民务工,村民月平均工资达4500元,每年还将返还一定的惠农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成的花园式科普园区,也成为当地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被纳入特色旅游路线之中。

社播村。苏科伟 摄

在社播,环保能源项目的顺利落地与当地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较高也有密切的关系。走进社播村,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摆放着一组绿灰两色的垃圾桶。垃圾桶上印上有“厨余垃圾(湿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的字样,桶盖上分别贴着独立的二维码、编号、姓名、账号、住址等信息的白色标签。

垃圾分类箱及礼品兑换机。潘粤华摄

垃圾分类箱及礼品兑换机。潘粤华 摄

在乡村,要推进垃圾分类并不容易,社播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当地投入40多万元成立生活垃圾分类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委托企业运营,用智能化平台、信息化手段为349户农户建立了垃圾分类档案。

其次,全村建立了农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月对村民进行奖品激励考核。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以划分村“两委”干部责任片区、落实党员联系农户家庭的方式,实现了“分片包户”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推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对于公共场所,村里实行党员引领包点助力环境卫生制度,挑选了10名有责任心的党员,对村中3条主道及广场公共文化设施实行监管。

社播村。陈彦成摄

社播村。陈彦成 摄

此外,村里还聘请11名群众成立保洁小组,每个保洁员负责一片区域,形成网格化管理。还有2名保洁员专门负责上门回收每户居民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并将数据上传到数据管理中心。将保洁员上门与环卫企业定时定点清运结合,实现分类垃圾的日产日清。

上面提到的那些“有身份”的垃圾桶也有大作用。一方面可以追溯垃圾来源,另一方面便于保洁员对村民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将通过系统直接转换成相应积分上传至村民的积分卡里,村民可以用积分在礼品兑换机换取洗洁精、抹布、卷纸等生活用品。

村民用积分兑换日用品。潘粤华摄

村民用积分兑换日用品。潘粤华 摄

去年11月,社播村成为肇庆市首个乡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前端垃圾分类投放—中端垃圾分类收运—末端垃圾分类处理的模式。

俯瞰社播村。苏科伟摄

俯瞰社播村。苏科伟 摄

村集体收入三年增长近70倍

在社播村,肉桂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作为南药的一种,肉桂不仅应用于如可口可乐等食品制作,在医药、化学等领域也广泛使用。

据统计,社播村肉桂种植面积达1万亩,总产值2100万元,每户均年可增收3万—4万元。目前社播村正在推展探索以合作社的形式,拉长肉桂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根据社播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当地盘活了村闲置土地30多亩,与肇菊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菊花基地种植项目,由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统一对外销售,获得收益再按照协议分成。仅此一项,村集体实现年增收8万-10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餐桌上的食物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品质好,还要有特色。瞄准这个趋势,从2017年开始,社播村和高要区供销社、高要惠民供销菜篮子有限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和以保底价包回收等经营模式,发展了200亩以绿色生态为卖点的“山坑菜”蔬菜基地。

为了形成“网红”效应,今年年初,惠民供销菜篮子公司还在当地种植了100多亩油菜花,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社播的“山坑菜”不仅供应肇庆本地,还卖到了珠三角其他城市,每年可实现总产值400万元,为种植户带来人均近千元的收入。

近三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社播村的集体收入明显增长,2019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08万元,较2017年村总收入3万元增长68.3%,农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14025元增加到2019年的19226元,同比增长37%。

南方日报记者 余嘉敏

图片:除署名外,来源高要发布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