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出炉 这16个“表述”值得关注

12月21日,《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稿”)发布,建议稿共15个部分,共70条,约2.9万字,详细阐述了广州今后5年乃至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信息量极大。

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以“四个出新出彩”引领各项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广州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梳理发现,建议稿中有16个概念为首次提及或进一步明确,值得关注。

1.预计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以上

预计2020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八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7%。

2.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

在科技创新的五年画卷中,广州布局建设“一区三城”,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

这5年,广州交出一张可量化的科创成绩单: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2.1%提高到2019年的2.87%,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第一;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5年的18件提高至2019年的39.2件,高新技术企业从1919家增加至1.2万家。

3.城市更新盘活用地64平方公里

广州城市更新近年来提速增效,近5年更新盘活用地64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自2019年以来截至今年10月,广州共盘活存量用地60平方公里。

当前,广州新一轮城市更新计划表出炉,广州计划在3年内,重点推进中心城区83条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力争到2025年底前,纳入“三年实施计划”的83条城中村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房建设。未来广州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刚弹结合的规划管控体系。

4.国际领先的信息枢纽

作为全国第一批五大5G试验城市之一,广州早已于2017年开通全国首个5G基站。《广州市信息基础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州将实现5G大规模商用,基本建成网络强市。

建议稿提出,广州要成为数产融合的全球标杆城市,为全国城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出引领示范。预计到2022年,广州将建成超过8个数据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创新成果、15个重大创新实验平台、30个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100个技术领先的优质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5.科技创新轴

建议稿提出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链接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园等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

从科技创新轴的布局可以看出,广州旨在提升由北向南的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区域之间的协同力度,片区之间将共同打造广州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

为打通科技创新轴两大极点,黄埔目前正在研究开通知识城到南沙的快速交通,正在考虑磁悬浮、高铁或者高速地铁,把广州南北的创新轴贯通。

6.黄埔硬科技创新先行区

“硬科技”是指以自主研发为主,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创技术。今年上半年,西安高新区还获批建设中国首个硬科技创新示范区。长三角34个国家高新区同样提出要携手并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率先成为硬科技创新策源地。

黄埔区近年来把所有科技力量快速组织起来,构建了从中科院院所到企业、研发团队整个产学研链条。国家级科创平台集聚黄埔,将进一步打响“黄埔实验室”品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同时实施前沿技术攻关行动,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成果产业化。

此外,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已落户黄埔,获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认定和定向支持。

7.“科技创新特区”

建议稿提出探索将广州大学城、五山—石牌高校区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

当前,广州正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开展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推进中大、华工和大学城周边的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绘就科技蓝图的关键一笔。建议稿提出,广州要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在上层建筑中,广州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完善政策体系,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

8.打造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

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是指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这两个基地均将落户广州高新区。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1234”科技计划,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核心引擎。该计划包括创建一个国家实验室,打造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三大科学装置,建设四个中心。

9.“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建议稿提出要统筹重大产业功能区建设。突出数字经济核心区“一核引领”,东部、南部创新经济“两极带动”,空港、海港、铁路港“三港辐射”,特色经济价值园“多点支撑”,全力支持和高位推进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创新发展,提升省级、市级产业平台能级,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

做优做高沿江产业带,打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做强做大东南部产业带,形成集中度显示度更高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实做特西部产业带,建设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出效益。

广州正以经济数字化带动生活、治理数字化,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作为战略引擎工程,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代表的广州黄埔、南沙,是广州努力建构获得超速的动力和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方向,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则在建议稿中被称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产业平台、创新平台、设施平台的多重推动下,广州重塑产业空间版图,谋划打造沿江、东南部、西部产业带,正力图用两纵一横描绘一个“大广州”。

10.南沙“一把手工程”

建议稿提出构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突出抓好南沙“一把手工程”,建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区和示范区。开放是南沙发展的关键词,从南沙保税港区升级为南沙综保区、启运港退税政策落户大湾区到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南沙都是各种对外开放举措落户的首选地。建议稿提出强化中心城区和南沙的战略连接,积极推动南沙自贸片区拓展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发布的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制定实施广东自贸试验区4.0版方案,积极推动扩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黄埔区发布招标公告同样提出争取中新广州知识城申报纳入南沙自贸片区提质扩容范畴。

11.中新广州知识城“一号工程”

建议稿提出构筑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突出抓好中新广州知识城“一号工程”。全面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在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上下更大功夫。

刚满十周岁的中新广州知识城,目标是着力打造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12月19日,《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政策解读会(广东专场)举行,有专家建议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南方共同市场,知识城可以成为外循环的连接点,应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同时,知识城还应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12.争创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

建议稿提到,支持越秀区建设国家产融结合示范区,推动国家级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争创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

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就是纸钞的数字化替代,是“人民币的数字化”。从2014年至今,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经进行了6年。2017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式成立。如今,数字人民币真容初露,目前已在深圳、苏州等地试点测试。

虽然广州目前未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但在数字金融方面,广州已经有诸多探索。去年8月,广州设立了“数字金融协同治理中心”,通过全国首个在线纠纷“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对互联网小额借款合同纠纷等进行全流程在线批量审理,真正打通涉网审判“最后一公里”。

13.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建议稿提出要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坚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这个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高标准建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体系网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经济的竞争体系以航空、数字产业和效率经济为引擎跑出了发展的“加速度”。从人流物流资金流到信息流、从有形流动到无形链接,让超级枢纽带来的资源要素沉淀下来,广州真正实现从“城的枢纽”到“枢纽城市”跃进。

建议稿提出,要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要谋划建设贵广高铁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清永高铁、广深第二高铁、赣广高铁等重要通道,构建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广州白云站“三站一体”中心组合枢纽,推动高铁进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连接南沙科学城的快速通道。

14.广深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

建议稿提出,要深化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对接,携手补齐产业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枢纽,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广州设立了服务基地,为企业上市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今年,广州期货交易所成功获批,广州的金融中心功能得到加强,两市可以加强金融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建议稿提到,广州将支持广州国际金融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等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广东“十四五”规划建议同样提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核心,推进资本、期货等要素市场建设。

15.广深接合片区同城化

建议稿提出以珠江为脉络,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南部着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深化与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联动发展,推动广深接合片区同城化。

今年广深交通合作项目海陆并进传来好消息,南沙客运港往返深圳机场码头“水上巴士”首次通航,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将与深中通道无缝对接,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铁路在广州南沙开工。

而在今年广深“双城联动”论坛召开前,广州地铁的招标文件首度透露,设计时速160公里的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深圳。

今年1月,南沙政府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前海共建“广深产业合作园”。广深双城论坛过后,南沙区委全会提出,要深化与深圳前海全方位合作,推动广深联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发展先导区,率先实现广深接合片区同城化。

16.文化珠江再造计划

建议稿提出实施文化珠江再造计划,构建“一廊八区”文化空间格局。广州市提出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战略性目标定位。

广州以珠江为城市文化综合承载的空间廊道,实施“文化珠江再造计划”。通过整合一江两岸资源禀赋,在珠江文化廊道沿线铺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岭南文化中心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岭南之窗”文旅融合示范区、黄埔海丝文化体验区以及白云山生态文化体验区、番禺等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向北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向南联动南沙湾区文化枢纽港,形成“一条文化主廊+8大特色文化功能区”的总体文化空间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勤 柳时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