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共建小康——梅州市脱贫攻坚纪实

梅州是广东重点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有省定相对贫困村349个,占全省的15.3%,其中省直、中直驻粤帮扶单位帮扶38个,广州市直单位帮扶272个,梅州市直单位帮扶39个;有相对贫困人口53180户145032人,约占全省的9.1%。

2016年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精准扶贫资金42.7亿元。实施帮扶贫困户项目87.1万个,帮扶贫困村项目15520个,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万个;其中,投入7.89亿元实施光伏扶贫项目723个,规模和成效均居全省第一。培育13个主要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建成7个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有5个县(市)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15亿元,受益贫困户9070户,居全省第二;开展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109012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6253人。

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已全部有序退出,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力相对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90元,比2016年增长302%。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省对市扶贫考核,成绩位居前列,均获“好”的优秀等次,2020年度顺利通过省考核,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琳琅满目的梅州市扶贫产品。(资料图)琳琅满目的梅州市扶贫产品。(资料图)

响鼓重锤

挂牌督战攻克堡垒

从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进一步强化“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执行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遍访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推进有力、落实有力。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梅州市在省挂牌督战五华、兴宁的2镇5村基础上,将有未脱贫人口的11个镇全部列入市级挂牌督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头挂牌督战兴宁、五华,对标对表“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落实情况,建立清单台账,补齐短板弱项,逐项对账销号,做到不掉一村、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统筹兼顾

防疫脱贫双线作战

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梅州市及时组织开展疫情摸排分析,出台《关于全力降低疫情影响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全面落实应对疫情的各项支持措施。整合涉农资金3710万元,用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精准扶贫项目贴息、养殖野生动物企业转型转产等。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全力推动各类帮扶项目有序复工,组织57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广东消费扶贫月“网上行”,及时推动全市17个人工养殖野生动物扶贫产业转型转产,有效缓解项目复工难、农产品销售难、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难等问题。同时,精准掌握贫困学生学情,为12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初三、高三学生提供平板或手提电脑,实现学生“停课不停学”。

精准发力

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一是狠抓产业扶贫。发挥梅州特色农业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开展村村联动、农光互补、农旅结合、粤菜师傅工程“四模式”,产业园区、龙头企业、致富能人“三带动”,技术链、利益链、销售链“三打通”的“433”模式,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多重效应。全市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8.9万个,其中,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5个(含国家级1个),涵盖8个县(市、区)73个镇,覆盖行政村826个,带动15570户贫困户脱贫。二是狠抓就业扶贫。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开展就业扶贫“1+4”行动(三年行动方案+就业扶贫、技能扶贫、社保扶贫、人才扶贫等4个行动计划),促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全市建立了6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11个市级和6个县级粤菜(客家菜)师傅培训基地、77个食材供应基地。建设市级“南粤家政综合培训就业示范基地”和“家政服务示范超市”,开展母婴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和医护服务等四大家政重点培训项目。全市入选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3家,349个相对贫困村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1386名。2020年全市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0516人,实现就业42545人。三是狠抓消费扶贫。深入推进消费扶贫网络体系建设,全市214家企业896种产品通过扶贫产品认定,数量居全省前列。新建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梅州馆,各县(市、区)在本地或帮扶单位所在地建设了43个特色专馆,以及一批专区、专柜。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和21个生产基地,发挥广州对口帮扶机制作用,大力开展以购代捐和消费扶贫“五进”等活动,对接大湾区大市场。培育发展了13个主要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建成7个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865个镇村电商服务站点,有5个县(市)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省定贫困村全覆盖。2019年、2020年销售农产品等扶贫产品总额分别达38.6亿元(线上11.7亿元)、45亿元(线上15.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3万人。

贫困户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兴宁市扶贫工作局供图)贫困户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兴宁市扶贫工作局供图)

应保尽保

兜底保障防止返贫

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精准认定对象,加大兜底覆盖保障力度,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切实把“三保障”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市无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中35728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全面落实教育助学政策。发放27293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落实率达100%。三是全面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5年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74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含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2236户,分散供养户4366户,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四是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5032人100%参加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并纳入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全市已全面实现“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报销结算。五是全面落实养老保险政策。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为16周岁至59周岁(本县户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303人全部代缴养老保险。

规范管理

发挥资金资产效益

从解决扶贫资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大问题着手,先后出台《梅州市精准扶贫开发资金筹集使用监管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扶贫资金管理文件,以资金性质为依据,以资金走向为主线,梳理每笔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经办部门和受益群体,精准定位、动态管理、督查监管,实现底数清晰,规范使用。同时,积极探索扶贫项目及资产管理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通过规范实施步骤、确定资产权属、资产运营处置、资产监督管理等“四个规范”,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带动贫困户长期收益、稳定脱贫。至2020年底,全市5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总额42.7亿元,形成扶贫资产项目10238个共计24.11亿元,已实现100%登记确权。

补齐短板

创优农村人居环境

全力推进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大力推进“三清三拆”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道路、集中供水、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厕所、标准化卫生站、公共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面貌明显改善。省定贫困村自然村村庄规划、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100%,村庄标准垃圾屋覆盖率达100%,雨污分流、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5.1%和86%。完成自然村村道硬底化1800多公里,基本完成村内道路硬化任务,20户以上的自然村集中供水率达100%。全市349个贫困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建成美丽宜居村297个,精品特色村38个。

尽锐出战

汇聚脱贫攻坚合力

一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选派505个驻村(镇)帮扶工作队,2136名驻村帮扶干部参与脱贫攻坚,选用14名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绩突出的镇(街)党(工)委书记,提拔重用或晋升195名驻村第一书记,有力激发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二是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激发企业热情、打动企业真情、掀起企业全情,以“三情”融入帮扶之中。全市累计动员1311家市内外企业结对帮扶1634个行政村,其中349条省定相对贫困村实现全覆盖。精心组织“广东扶贫济困日”系列活动,2016年以来全市接受认捐资金17.02亿元。总体帮扶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注重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工作动态简报、学习强国等新媒体,总结梳理和提炼脱贫攻坚经验做法,选树一批脱贫奋进典型,不断激发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各级各类媒体,发布或转发梅州市脱贫攻坚工作报道3000多篇(条)。其中,梅州市脱贫攻坚系列微纪录片《小康路上》,被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对外交流作品,译成中东欧五国语言在德国、希腊等5个国家展播。同时,全面启动脱贫攻坚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开展“档案见证广东扶贫路”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形成脱贫攻坚历史档案。(陈美标 赖洪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