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培育刺绣创新“娘子军” 绣娘每年增收超2万元

韶关乳源地处粤北山区,是全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世界过山瑶之乡”的美誉。瑶族刺绣是乳源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针法独特、色彩明丽、图案精致、寓意美好,是乳源瑶乡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乳源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底,当地启动“绣美瑶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并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成立了瑶绣文化促进会,以新产品、新业态助推文农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

“传帮带”培育刺绣能手

一间宽大明亮的房屋内,十几名身着瑶族传统服饰的绣娘正一针一线地绣着手上的作品。房屋内陈列柜里,摆放着大小不一、已经完成的瑶绣作品:最大的一件近乎占据了整张长桌,黑色的底布上,中间绣着大大的福字,四周缀满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纹样。

这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菊花位于乳源世界过山瑶风情园的工作室。如今,在过山瑶风情园,退休后的邓菊花承担起了瑶绣教学工作,教授来自全县各地的志愿者和绣娘们。“以前,瑶族女孩人人都会刺绣。”邓菊花说,由于瑶族没有文字,因此刺绣中不同的纹样,就成了情感表达的方式。

目前,乳源整合当地资源打造了瑶绣非遗工作站、瑶绣瑶服传承基地等文化阵地,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志愿者,形成了一批以非遗传承发展为宗旨的文化志愿服务优质项目,推出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建成了集非遗传承、展示、教学、体验、产品研发、销售、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文旅服务平台。

非遗工坊让绣娘钱袋子鼓起来

除非遗名家工作室外,2020年,乳源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乳源扶贫办与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合作,设立了乳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将传统瑶绣服饰进行简约化、时尚化、生活化的创新设计和制作,把瑶绣图文及色彩进行创新组合,并运用到生活用品及文创产品中。乳源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基层合作社、民间协会为联系点,以点带村,以村带镇,形成了以县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文化+扶贫”特色模式。

在乳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赵咏兰看来,工坊的成立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加入工坊后,绣娘们不仅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让钱袋子“鼓”起来,更重要的是自身价值得到彰显。目前,除8位专职从业人员外,工坊还有专业瑶绣定制化样板设计高级绣娘68人,以及兼职从事瑶族服饰手工产品生产的扶贫对象130多人,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妇女1200多人。

自2019年以来,工坊共开展瑶绣技艺培训62期,培训8000余人次,设计推出60个类别的瑶绣产品。工坊让每个绣娘每年增收超过2万元,为全县扶贫户增加经济产值超过100万元。

此外,“绣美瑶乡”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已实现县镇村三级共建、“1+N”联动共建、产学研互促共建的“三个共建”发展格局,瑶绣文化“传帮带教展”公益服务不断向常态化、规范化、普惠化、品牌化发展,推动粤北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特色路径进一步形成。

南方日报记者 李文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