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根植千年文脉,培育“忠善”新人

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创办时间:1902年

地址:广州市文德北路83号(高中部);广州市北京路禺山路14号(初中部)

校训:为国力学

夏日的午后,在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下称“十三中”)高中部的一处小广场上,同学们正趁着午休时间打羽毛球、踢毽子,好不热闹。而这正是百年学府的生机所在。

十三中始建于1902年,前身是私立教忠学堂,康有为曾任学校的第一任教员,而中国民主革命家朱执信是该校的第一届学生。一个多世纪以来,十三中几经风雨,现已成为一间拥有高中部和初中部两个校区、近1700名学生的“广东省一级学校”。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回首百年,十三中人秉承“为国力学”校训,把“办一所环境优雅,校风淳正,师资优异,质量过硬,有鲜明育人特色和先进教育发展模式的南粤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忠善’精神在十三中人身上传承。随着时代发展,‘忠善’精神也有了新的阐述。”十三中校长王达慧说,“忠是忠诚于国家、党和人民,善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学校希望培养品德健全、身体健康,能为国、为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

广府学宫原址上的百年老校

走进位于广州市中心的文德路,临街的文房四宝和字画商铺勾勒出其独特的历史遗韵。文德路也因此被誉为与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和南京夫子庙齐名的文化街。

沿着文德路前行,可一览千年广州的文化脉络:向东行有万木草堂、番禺学宫和广州贡院;向西行有大、小马站的书院群;南行则是孙中山文献馆和南园诗社。文德路一带还有秉政祠、凤和书院旧址。而十三中就坐落在宋代到清代岭南儒学教育圣地——广府学宫的原址上。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校园一角。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校园一角。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风正盛,先贤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目标,在广州创办了私立教忠学堂。

建校之初,创校先贤汪兆铨根据《孟子滕文公》所载提出了“教人以善者,谓之忠”的办学思想。此后,曾两度任教忠学堂校长的金曾澄将“为国力学”作为学校育人之根本,目标正是培养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层面“忠诚乐善”,在知识技能方法论层面“博闻尚学”的“德才兼备”之才。

学校开办后,名人云集、英才辈出。康有为曾担任学校的第一任教员,中国民主革命家朱执信是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志士丘逢甲也曾在这里学习。

1906年,由于办学思潮改变,学校改办为初级师范,更名为教忠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学校再度更名为教忠学校,并在1935年办成一间有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学,学校发展进入“黄金时期”,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当时学校有3000多人,分为67个班。”王达慧说。

1938年,在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之中,广州的学校纷纷外迁。但教忠学校的负责人提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口号,誓与广州城共存亡并坚持办学。王慧达说,这个口号的提出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那就是忠于国家、忠于社会。

广州沦陷后,教忠学校被迫停办,部分师生迁至澳门创办分校,后在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设立分校招收内地学生。

1946年,教忠学校在广州复办。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合并力行中学、万川中学,并在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威武的学生国旗护卫队。

2006年,十三中与广州市第三十九中合并,后在2010年与广州市第二十五中合并。至此,历经百年变迁的十三中进入新阶段。

现在,十三中拥有高中部和初中部两个校区,建筑面积28023平方米,有教学班38个,在校学生1656人,教职工142人。

与历史对话,同时代同行

从十三中高中部出发,向东走300米就是广州的千年古道北京路。此外、岭南金融博物馆、书院街、农讲所、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岭南文化和红色文化场所都在步行可至范围内。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也被十三中很好地利用起来。5月12日中午,在岭南金融博物馆,初二(3)班的10名同学在德育处副主任越健鹏的带领下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课外研学。

记者在现场看到,同学们在社工的指引下分成两到三人的小组,根据任务单的要求在博物馆内打卡,寻找特定的文物,回答相应的问题。

近些年,只要一有时间,越健鹏便会带着学生利用午休或课余时间到校外的文化场馆参观研学。他认为,学校的任务除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在于育人。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校内运动场。

“学校面积比较小,校内空间有限,但周边的资源丰富,可以说广州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就体现在这里。所以我们充分发掘这些资源,开展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越健鹏说。

十三中办公室副主任杨金婉介绍,目前学校和农讲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周边的文化场馆签署了相关协议,定点开展青年志愿服务。近几年,十三中的学生志愿者们会在周末到场馆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结合重大节日,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到场馆内开展主题活动。

“十三中处于广州文脉的核心地带,又是广州学宫的所在地。我们通过浸润式、体验式课程,引领学子与历史对话、同时代并行。”王达慧说。

除了校外研学,一系列围绕岭南文化研发的校本课程也让同学们多角度地领略广府文化的魅力。比如《草木芳华》一课,就是将岭南文化与语文课程中的美文鉴赏相结合,通过羊城四季常见的花卉,来展现城市的特点。

高二(2)班学生杨和很喜欢一门名叫《粤府底蕴》的校本课程。他说,通过课后参与拍摄广府文化相关的讲解视频,到场馆参观学习,他对于历史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成绩也进步了。

思政课教师何敏娜也常在课堂上举例,用身边的文化地标引入,讲述广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老三区是广州主城区,政治领域像市政府、教育局都在学校附近,文化领域有北京路。把知识点和学校的环境资源联系起来,学生有亲身体会,能增加他们对城市和国家的认同感。”

经过多年不懈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王达慧也从学生身上看到了文化自信。“我们学生的本土情怀、文化自信还是很明显的。”他说,“学生以广州为豪,对广州文化充满自信和热爱,这和‘为国力学’的校训是贴合的,通过本土热爱去激发家国的热爱。”

南方日报记者 余嘉敏 实习生 谭可欣 杨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