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世界冠军之师:看重学生“想做”的能力

庞春(左)和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胡耿军。

与专职担任教学的普通老师不同,在广东省的技工院校内有一批专门培养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选手的教练,他们的主舞台不是三尺讲台,而是集训基地;他们的教学内容不是课本,而是世界级考题。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庞春正是其中一员。80后的他今年已经是四届世赛的老教练了,在移动机器人项目中走过了9年时光,培养出了2位世赛奖牌选手。他说,老师的身份只是领路人,他最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想做”的能力。

一穷二白“起家”

带出首枚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

2011年,中国首次派团参加有着“技能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首战便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此后,全国的技工院校便开始了冲击世赛的准备。2012年,庞春来到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后,就开始担任该校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教练。

“那时候这个竞赛项目刚刚进入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的状态,没有参考先例,也没有硬件设备。”庞春回忆道,当时的他一筹莫展,带着两个学生,上网搜集有关“移动机器人”的内容,勉强知道设备的样子,直到后来参加全国选拔赛在天津培训时,才第一次看到竞赛设备的真面目。

这个略显“潦草”的开端并没有打败庞春。此后他带着学生“死磕”技术,从硬件设计和组装到代码编程,从实用性到观赏性,始终坚持最高最严的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庞春和学生们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拿下了2014年和2016年的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2017年第44届世赛上,庞春带着学生梁灶荣夺得该项目铜牌;2019年第45届世赛,其学生胡耿军一举夺下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金牌零的突破,战胜了蝉联五届冠军的韩国队。

看重学生“想做”的能力

力荐冠军去深造

连续两次从技工院校中培养出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的奖牌选手,庞春的专业素养业界公认。在挖掘学生潜能方面,他有何秘诀?

“老师这个身份往往就是个领路人,引领着学生学习,在他们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庞春说,他认为如今技术日新月异,老师也不一定跟得上,有时候学生在学习新技术方面的领悟能力比老师们还快,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最看重的不是学生‘能不能做’,而是看‘想不想做’,‘能做’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庞春还提到,他和学校曾强烈建议两位世赛获奖选手梁灶荣和胡耿军进入大学深造。“反复的高强度训练容易出成绩,但技术会更新,需要系统的理论基础才能跟上,技校学生基础差,即使通过比赛证明了他们有潜力,但不代表他们能力很全面,只有继续深造,才能有助于未来更好地发展。”

如今庞春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技能竞赛训练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明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在上海举办,这是庞春的又一次挑战。“几乎年年都要承受比赛的压力,说没有倦怠感肯定是假话。”庞春说,即使如此,他认为做老师是一种很棒的体验。

“你的每一次付出都会在学生身上放大几十倍,成果也会无限得到延伸,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会驱使你更加努力。”庞春坦言,一想到这些,即使遇到困难,扛一扛就过去了。

未来,他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技能竞赛和专业建设深度对接,相互融合,努力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技能青年的风采,彰显中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单位:南方都市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