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独家对话华南农业大学科学家: 带毒穿山甲样本并非来自广东

7日凌晨,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关成果:在穿山甲身上发现的一种β冠状病毒与人类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相似度达99%,表明穿山甲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穿山甲是如何被科学家们“锁定”的?找到中间宿主对疫情防控有什么作用?本报记者独家对话了3位科学家:华农兽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永义,华农特聘教授肖立华,华农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耀宇。

带毒穿山甲来自哪里?

南方日报:成果中提到的“宏基因组”是什么?

沈永义:我们几位科学家都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成员,我的其中一个课题是“华南地区主要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谱调查研究”。我们花了4年多时间,逐步建立了一个野生动物的宏基因组库,目前收集了1000多个野生动物个体的宏基因组。

所谓宏基因组,就是某个生物个体身上带有的核酸片段集合,这些核酸片段可能来自野生动物本身,也可能来自野生动物身上带有的细菌、病毒等。

南方日报:当初为什么要建这个数据库?

沈永义:SARS时期,寻找中间宿主果子狸花了很长的时间,教训很深刻。我们因此建立了这个宏基因组数据库,便于病原的溯源。

这个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谱的数据库是开放的,科学家们可以共享数据,也可以往里面填充数据,有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寻找病源。

正因为有这个数据库,我们才能这么快找到穿山甲这个潜在中间宿主。

南方日报:科学家们是如何逐步“锁定”穿山甲的?

沈永义:我们从国家发布的信息中获得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序列,把序列拿到宏基因组库中比对,最终在穿山甲个体的宏基因组中比对出与新型冠状病毒高度相似的基因片段。

由此,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穿山甲身上,后面通过分子生物学检验手段进一步确认。

南方日报:接受分子生物学检验的这批穿山甲样本,来自哪里?

沈永义:我们要说明一点,这批穿山甲不是来自广东,也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种群。

这些穿山甲样本是我们从某些特定机构获取的,数量不多。我们对样本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有70%呈β冠状病毒阳性,但这个70%的数字只能起参考作用,不代表自然界中的穿山甲有七成带病。

实际上,在国内常见的中华穿山甲的宏基因组中,我们并没有检测出与病毒基因组高度匹配的序列,公众不必过分担心。

南方日报:从穿山甲中发现的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有99%相似,意味着什么?

肖立华:从生物信息学的角度看,差异的1%可能不是十分重要,也可能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分析病毒的演化过程,继续寻找规律,推测这些病毒的来源,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和关联。

为何中间宿主如此重要?

南方日报:此前有其他研究团队提出了水貂、蛇等其他可能的中间宿主,你们怎么看?

沈永义:学界普遍认同,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宿主是蝙蝠,但中间宿主还未有公论。人是怎么接触这些中间宿主的,目前还未明晰。

中间宿主不一定只有一种。比如SARS的中间宿主,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果子狸以外,还包括好几种小型食肉动物,只是公众对果子狸认知度更高。

我们没有排除其他野生动物是中间宿主的可能性,接下来还要进行更多分析。

南方日报:找到中间宿主,对疫情防控有何意义?

沈永义:冠状病毒要通过中间宿主才能感染人。SARS的源头宿主是蝙蝠,但要通过中间宿主果子狸才能传染人;MERS的源头宿主也是蝙蝠,中间宿主是骆驼。中间宿主在病源和人类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在冬季,我们知道蝙蝠在冬季处于冬眠状态,集中在山洞里,直接感染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中间宿主可能是病毒的传染源。如果传染源没有控制住,即便中间的隔离防护做得再好,疫情也很难被控制,容易出现反复。

南方日报:检测出病毒序列的穿山甲,本身发病吗?会不会传染人类?

冯耀宇:这批穿山甲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有病症的。能否传染人,我们目前还不明确,需要相关部门的进一步研究验证。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钟哲

通讯员 杨志群 郭灼 刘毅新 陈芃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