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喜欢喝的奶茶可能已不动声色地涨价了

春困来袭,就靠奶茶来续命了。

可是最近有网友在豆瓣上分享,广州的一家1點點奶茶发出涨价公告,直呼奶茶喝不起了。

结果评论区如接龙一般,深圳、上海、成都、杭州、武汉网友纷纷发来“捷报”,表示本地的1點點涨价了。

“再也没有15块的红茶玛奇朵了”

“加一勺芒果酱要8块!”

“奶茶都快成轻奢了”

……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小姐姐们抱着奶茶的哀嚎声。

此外,COCO等其他奶茶品牌也出现涨价苗头。

有餐饮人士表示,开年涨价,饮品人早已司空见惯,但这次原材料价格涨得实在“生猛”,让奶茶人难以承受之重。

进口水果供货减少,毛利达到“警戒线”

一位奈雪的茶的香水柠檬供应商表示,冬天霜冻导致水果减产,“其在台山、开平两地有600亩果园,往年一棵柠檬树一年的出果量在150斤上下,今年预计一棵树的产量只有50-60斤,减产近7成。”在专业公众号咖门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信息。

图片来源咖门

“天气只是一方面,而且是常态因素,每年都会波动”,一位国内大型水果经销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记者,今年情况特殊,疫情防控导致进口水果减少、成本上升。

东莞市连锁餐饮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波也谈到,奶茶是水果原料的需求大户,受上游种植影响,价格会有正常波动,而且开春这段时间不是水果上市旺季,芒果、葡萄、草莓、菠萝等常见原料均不同程度涨价。

另一方面,疫情防控的原因,进口水果、食品的成本持续上升,甚至无法进口,从而推高了奶茶的整体的成本。“不仅水果,基本大品牌奶茶所用芝士都是进口,但现在进口比较麻烦”,徐波进一步说。

还有业内人士直言,水果价格上涨,对于水果茶出杯量高的品牌,柠檬、金桔、凤梨、西柚等常用水果的大幅涨价,让利润本就不高的水果茶,已经到了毛利的“警戒线”。

此外,去年开始的禁用塑料吸管,也是企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升,徐波说:“奶茶店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了”。

想不涨价太难!夏季换菜单

如何应对原料涨价?

“我们商讨过,预计4月1号换夏季菜单,价格都会有些上调,不涨价不太能做到。”一家品牌奶茶店负责人回复记者说。

也有企业“暂不涨价”,打算通过寻找替代品等方式来解决困境。

记者走访市场,及外卖平台上查看,经过去年的一轮涨价,奈雪的茶、喜茶,这两家头部品牌,热销品类一半超过单杯30元。若再涨价,消费者不会有明显差异感。但1點點、COCO这样走平价路线的品牌,客户群以学生党为主,对价格敏感,涨价容易迎来“骂声”。

几位大学生就告诉记者,现在10元以下的奶茶越来越稀缺了,就连最廉价的蜜雪冰城也很难喝到了。

如何涨价才不让顾客反感?看一点点放大招

看来涨价在所难免,有意思的是,一点点奶茶在官网上发布了一篇《一点点奶茶如何涨价才不让顾客反感?》的分析文章,对涨价的“套路”和盘托出。

文章分析了“一点点奶茶店比较流行的几种不动声色的涨价方法”。

1.PI值涨价策略

2019年年中,一点点奶茶郑州门店进行了部分产品的调价。有的涨了几块,有的涨了十几块。但是,大多数的消费者在用餐过后却没有感觉到太明显的涨价,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一点点奶茶是根据PI值和价格弹性系数这两个因素进行价格调整。PI值,也叫千人购买率,也可以称为商品的购买指数、商品的人气度或是商品的聚客指数。

PI值与价格敏感度的关系十分密切,PI值高的商品是价格敏感商品。PI值高,说明该商品被客户的关注度高,购买频率也高,这类商品会在客户心中形成一个固定的价格区间,商品价格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客户的注意。

商品PI值往往与商品的定价、毛利率呈现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同类商品中,PI值越高,定价越低,商品的毛利率也越低;反之,PI值越低,定价高,毛利也高。

涨价之前,一点点奶茶在郑州的客单价基本上在70-90元,涨价之后,基本上还是这样一个区间。这样操作,可以减少顾客的心理落差。

2.新品迭代策略

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你的产品买单,是提升奶茶店利润率的核心问题。对于有研发能力的餐饮店,推新品是个不错的“间接涨价法”。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不同品类的产品对应不同的消费能力。这一观念,限制了很多奶茶店提价和议价空间,使得奶茶店的盈利能力被限制在一个范围之内。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Kao铺将引入利润高的爆品产品替代奶茶店固有产品,比如寿司。在kao铺创始人吕强看来,爆品迭代的运作方式,比起简单粗暴的升价要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3.组合套餐策略

在奶茶店的套餐组合下,很多消费者甚至可能完全不会关注单品本来的价格。

而在很多中餐馆,奶茶店中任何两个菜品之间都有可能建立连接:顾客点餐是某几种产品样式的排列组合,这好似在网状结构上画出了一条条线,这一条条线正是奶茶店需要为顾客备餐的产品线。

因此奶茶店的定价不应孤立地考虑单品的价格,而应考虑一条条备餐产品线的价格。套餐定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概念,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心理落差。

【记者】李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