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即同一时间轴上的过去与当下 文化传承一席谈——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

“海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尤其在民间。相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后,交流频次会增多,领域也会被拓宽。”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表示,文化传播有等多种形式,未来可以发展文旅产业,通过中华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推出“文化感知项目”,让海外民众在中国旅游生活的同时,零距离感受中国生活的烟火气,进而感知不同的生活哲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代。

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

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扬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日益得到国际社会支持,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的“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文化的活态传承受到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事业,也更加具有国际性。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广袤的地域使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内涵逐渐获得丰富,需要从新的视野来考察分析和挖掘阐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满足当代社会文化的需要。

“传统文化发展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地道中华’宣传和褒扬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同时还关注正在发生和未来发展的,例如如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展示出来的人文精神,都是地道中华所要关注的内容。”汪凡表示,建立文化品牌需要起到“扬弃”的作用,尤其要把优秀文化提炼和继承出来,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

汪凡介绍,“地道中华”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活动。地道中华从2007年开始筹备历时五年,于2012年正式落地推向社会,在参与构建上述工作的过程中,借助大数据,经过近10年的辛勤耕耘,构建起多个地道中华文化品牌和交流平台,同时,逐步实现辐射71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系统。目前,地道中华已初步完成欧盟在内的亚非欧全球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且,还在不断细化和完善。

传播非遗文化需要创新

汪凡经常到海内外不同地区的文化展会参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活动。今年初,汪凡携“五十六个民族服饰展”项目亮相加拿大蒙特利尔第四届华人迎春庙会,模特身穿五十六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装,上台走秀,表演将传统民俗与现代表演融合,形式新颖,成为本次欢乐春节庙会的一大亮点;去年底,广东省第十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广州落幕,在会场外围,地道中华为海外侨胞带来了“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109项成果展”和“二十四节气传统知识展”等多项展出,其中,二十四节气传统知识展,通过详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折射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据汪凡介绍,本次展出的内容展现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以及独特环境中孕育的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传统文化是刻入骨髓的精神基因、融入血液的共同记忆。如今,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华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述者、传播者和传承者,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花开”海外。

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广州国佑致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地道中华创始人汪凡

然而,包括知识、技能、表演技艺、信仰、习俗、仪式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抽象的文化思维。它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且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对保护者及传承者提出了较高要求。承担这种传承责任的人必须掌握正确、专门的知识、观念技能。借鉴海外成功经验,提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下重要课题。

舞蹈表演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不同节奏的音乐给人产生不一样的听觉效果,借助歌舞形式可以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涵。例如,舞剧《平潭映象》涵盖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代遗址文化非常多。例如如泉州拍胸舞、提线木偶戏、南音、壳丘头文化遗址以及南岛语系文化;歌舞剧《昭君出塞》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将蕴含民族大义的中华文化精神传递于世界舞台。

在汪凡看来,歌舞在不同国籍和种族间较为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千手观音》,中国艺术对于海外民众而言也能看懂和读懂,源于美在那一刻没有国界之分,因此在近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歌舞是主要的展示形式,利用歌舞情韵传递中华文化。

“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我们应该创新文化传播形式,例如展出史料史实,利用图文形式,让当地人了解中国历史;结合文旅产业,吸引外国人实地感知华人社会的生活。”汪凡称,此外,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仅要面向华侨华人,还要向当地社会、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汪凡称,未来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希望在当中有所建树,更加具体生动地向海外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