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建设新中国的媒体大咖(一)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一批又一批五邑籍报人和记者茁壮成长,他们以满腔热血投入新闻事业,以笔为戎扬正气,饱蘸心血著华章,在新闻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沙飞:人民军队第一个专职新闻摄影记者

留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

沙飞,原名司徒传,开平县赤坎人,1912年生。1931年高中毕业后,开始学摄影。

沙飞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沙飞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1937年,聂荣臻司令员把缴获敌人的一台德国魏尔脱照相机交给沙飞使用,同时任命他为军区摄影记者。这样,沙飞便成了人民军队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位摄影记者。他拍摄的八路军铁骑通过平型关,八路军在喜峰口战斗,收复察南蔚县,收复浮屠峪等,记录了抗战初期八路军在敌后的战绩。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1938年6月,白求恩大夫来到晋察冀边区,沙飞拍摄了白求恩大夫在战火中坚持为我军伤员动手术等许多珍贵镜头。后来,白求恩大夫在临终前写遗书,谈到把他的“照相机给沙飞”。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1939年2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设立新闻摄影科,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事业中一个正式的机构,沙飞任科长。1942年5年2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宣布成立,沙飞被任命为报社主任(社长)。

吴有恒:原《羊城晚报》总编辑

吴有恒,恩平上凯岗村人。1936年,吴有恒到香港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华南区总部的工作,同年秋天,在香港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底,吴有恒到延安任中共党务研究室研究员,后在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出席党的“七大”。1948年,吴有恒奉调到粤中区工作。1949年初,粤中纵队成立,吴有恒被任命为司令员。他率领部队创立了粤中游击根据地,部队也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有力地配合南下大军解放粤中地区。

吴有恒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吴有恒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解放后,吴有恒历任中共粤中地委书记、粤西区党委秘书长、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市委书记。工作之余,当年从事地下工作和游击斗争的丰富经历,总是浮现于吴有恒脑际,常常使他情怀激荡。于是他创作了大型话剧《山乡恩仇记》,并在广州造纸厂演出。同时,他还写了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在《羊城晚报》连载。之后,由此改编的粤剧成为广东的重点剧目。1963年,他写了几十篇杂文《榕荫杂记》陆续在《羊城晚报》发表,显示出在文艺创作上多方面的才华。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有恒先后担任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总编辑、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广东分会主席、广东新闻学会会长等。

1980年,吴有恒出国访问回来后,连续发表了《瑞士比利时观感》等22篇散文。接著,他针砭时弊,又连续撰写杂文《榕荫续记》70多篇,在《羊城晚报》副刊发表,还先后发表历史小说7篇,深受读者欢迎。

吴冷西: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体“第一把手”

吴冷西,原名吴仕占,广东新会古井镇文楼村人,1919年出生。“九一八”事变之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9月,他调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先后任国际版编辑、主编、国际部主任。1949年2月,吴冷西任新华社总社副总编辑。

吴冷西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吴冷西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吴冷西任新华社总编辑,1951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6月,他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72年恢复在《人民日报》的工作。1980年4月,吴冷西任广东省省委书记;1980年明至1982年4月间还兼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任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他还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和第二、三、四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长。

吴冷西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时,聘请了一批知名作家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并支持他们深入群众,采写报告文学作品,在报纸上发表。如方纪的长江行系列报告,郭小川的《小将们在挑战》,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介绍李四光的长篇报告等等,均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吴冷西领导新华社15年期间,不断扩大、加强、完善和改进向中央领导提供情报信息的工作。除《参考消息》、《参考资料》和《内部参考》外,按时间顺序还创新、改进了一些具体做法,推出了一日三参、国际内参、参考要闻。

许实:原《羊城晚报》总编辑

许实,笔名微音,祖籍开平月山,1919年出生。许实从事新闻工作60年,笔耕不辍。解放前,他先后在东江纵队《前进报》、北江支队《抗战报》从事编辑、主编工作,在越南堤岸地下党创办的《中华报》撰写社论。奉命回国后,他到中共中央联络部任研究员,不久即被送到马列学院学习;学习后调到新华总社任广东分社副社长,并一度担任《南方日报》副总编辑。

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后,许实先后担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他以“微音”为笔名,为《羊城晚报》头版著名的新闻评论专栏《街谈巷议》撰写评论长达23年。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这些评论或弹或赞,或褒或贬;褒则热烈,贬则痛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许实在谈及撰写“街谈巷议”的体会时曾经说:“报纸要‘揪’住读者,首先就得同他们心心相印。他们爱什么,恨什么,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困难,能给他们说点话,他们就肯买你的报纸,也愿意读你的文章了。”他这种与读者“心心相印”的办报、为文的理念和实际行动,赢得了读者,获得了尊重。也因此,使其时的《羊城晚报》大行其道,洛阳纸贵,不到五年时间,发行量由复刊时的20万份跃升为170万份,创造了一个奇迹。

广大读者爱读他的文章,并敬重其人。他的笔锋常蘸感情,他的情感与民众冷暖相同,他的评论文辣于药、言快于刀。

离休后,许实继续从事新闻写作,主要是新闻评论“街谈巷议”以及一些新闻通讯与特写。由于许实几乎每天都写,很少有老人在退下岗位之后,仍然像他那样具有社会影响力。许实在70岁之后,陆续写出和结集了四五本自己的作品。每次在许实的售书仪式上,总是排满了长长的人龙。

谭文瑞:原《人民日报》总编辑

谭文瑞,1922年出生,祖籍新会,毕生从事新闻工作。谭文瑞先后在天津、香港《大公报》当编辑,特派记者。1950年,谭文瑞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工作;抗美援朝期间当过战地记者。

在《人民日报》的40多年中,谭文瑞历任编辑、记者、评论员、国际版主编、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到总编辑,编过数以千计的版面,撰写和审改过几千篇稿件,包括社论、评论、专论、札记、通讯,其中有一些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谭文瑞 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谭文瑞供图:江门市委宣传部

在《人民日报》的40多年中,谭文瑞历任编辑、记者、评论员、国际版主编、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到总编辑,编过数以千计的版面,撰写和审改过几千篇稿件,包括社论、评论、专论、札记、通讯,其中有一些曾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1956年,谭文瑞开始用“池北偶”的笔名撰写政治讽刺诗。当时他在《人民日报》主编国际新闻版,有时候看到一些国外的新闻便即兴信写上一首冷嘲热讽的小诗代替札记,从此走上了写政治讽刺诗的道路。那时候嬉笑怒骂始终针对国外的丑态恶行,并未触及国内的阴暗面,所以在1957年反右时幸免遭受劫难。文化大革命之后,因为对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就禁不住也把讽刺的锋芒指向国内的丑恶现象和各种弊端,而且一经开始,就欲罢不能。从那以后,他写讽刺诗的题材便国内国际兼而有之了。他的讽刺诗经常由华君武、丁聪、方成等著名漫画家配画,以诗配画的形式发表于全国各大报纸杂志上,颇受读者欢迎。他在一本集子写过这样几行作为自序:

“冷眼热肠察世情,是非曲直看分明。

不会作诗学打油,针砭时弊刺歪风,

言语辛辣虽逆耳,总是有声胜无声。”

对于家乡的报业,谭文瑞十分关心,在1986年《江门日报》创刊时,他专程联系书法家为之题名;2009年,他被江门日报社聘为特别顾问。

相关链接

香港华文报业向称繁荣,其中有不少五邑籍报人长年奋斗,成绩颇丰。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声誉颇高,受人尊重。

岑维休,1897年生,恩平人。他1925年创办《华侨日报》,任总经理。后在香港联营《南中报》、《南强日报》;1937年在澳门联营《华侨报》;在广州联营《大中报》、《大华晚报》,形成华南报业集团。岑维休从1915年开始办报,维持达70年,曾八次担任香港报业公会主席。

梅文鼎,1903年生,台山端芬人。20世纪30年代初,他主办《汝南之花》;1937年,他投笔从戎。1952年,香港《文汇报》改组为有限公司,梅文鼎即被推选为董事长,一任三十载。

刘思慕,1904年生,新会会城镇人。1940年夏,在雅加达华侨办的《天声日报》工作。以后在抗日后方历任衡阳《力报》主笔,《广西日报》主笔。1945年底任香港《华商报》总编辑,兼中国新闻学院院长。1949年,刘思慕白天忙于社会活动,尤其是民主党派的活动,晚上便到报社三楼编辑部“坐班”。他首先审阅将于翌日刊出的该报国际版、本地新闻版和副刊文艺版三个版面的清样,然后伏案疾书社论或时评。他通常写完一张稿纸便送往排字,以缩短整个流程的时间,只在完稿看大样时,作个别文字上的润色。他下笔千言,一气呵成,并不比“倚马可待”逊色。新中国成立后,刘思慕任上海《新闻日报》总编辑(后兼副社长);1957年,他调任上海《新闻日报》社长、《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唐碧川,1909年生,恩平君堂镇人。他1927年起,从事新闻事业。1946年,香港星系报业特聘他为《星岛日报》编辑主任。他大展才能,加强通讯网络,充实内容,半年便见成效,该报发行量日增。他从事新闻事业六十年,深受倚重,退休后仍被特聘为星系报业顾问。

岑才生,岑维休之子,1922年出生。他1960年出任《华侨日报》经理,1985年接任《华侨日报》总经理。1991年初,岑才生率先引进电脑排字、电脑排版的先进设备。这一重大改进,开香港中文报业的先河。香港、新加坡、台湾同业人士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岑才生从事报业多年,连续多次被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曾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十多年,任国际报业协会香港区副主席也有十多年。(浩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