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揽箭”吊装手:吊举起火箭的臂膀 吊装民族飞天梦想

国庆中秋双节来临,在全国人民欢庆节日之时,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号船队的科技人员是怎么度过的呢?

海风呼啸,巨浪拍打甲板,我国第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5号全速航行,向着目标海域进发。在海上“追星揽箭”,一年四季浓缩成了夏、冬两季。

“要把每一次吊装都当成第一次。”这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吊装技师江成波多年来坚守的工作信条,他在吊装岗位上已工作了20多年,被称为“吊装王”。

勤学苦练 “远望”航天

“百分之百完成,百分之百精确。”1996年参加工作,江成波在吊装岗位20余年,连续多次参加重大运输任务的吊装工作,被大家称做“吊装王”。但这一声“王”背后的酸甜苦辣,也只有江成波自己明白。

因火箭需要转运到海南文昌火箭发射场组装发射,选拔能当大任的火箭吊装手迫在眉睫,领导派有多年地面吊装经验的业务尖子江成波到某船厂学习吊装技术。“吊装本就是个精细活,何况我们吊装的是火箭,更马虎不得,没有一股钻劲想要培养出感觉是很难的。”为了迅速适应新环境下的作业模式,江成波下了狠功夫。他白天跟着船厂老师傅学技术,一有时间就上吊车练习,晚上一个人巩固理论知识,总结练习经验。短短三个月时间,江成波不仅适应了船上的生活,还将吊装设备的使用融会贯通。

“在某次吊装重达132吨的发射平台时,由于吊车吃力过轻,导致船体和吊臂发生了剧烈晃动,把大家都吓坏了。”这次的失误让江成波心有余悸。此后,江成波越发严谨地对待每个吊装环节,“严谨细致”成了他吊装的理念。

2016年8月16日上午,远望号火箭运输船队驶离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执行长征五号首飞火箭的吊装和海上运输任务。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托举着无数国人航天梦想的新型大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顺利升空,吊装火箭的主操作手就是江成波。

数字化创新 追求高精尖

吊装若想做到百分百精准,不能只凭经验,吊装训练数字化势在必行。在江成波的带领下,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这支年轻的吊装团队,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走上了自主探索数字化吊装的新征程。

白天搞业务训练,晚上做总结复盘,江成波和几名吊装操作手挑灯夜战、通力协作,写出了《火箭运输船吊装作业规程》。“每个操作给出的数字范畴让吊装训练更具操作性”,刚入门的吊装新手可以学习借鉴。

吊装作业是团队任务,不是单打独斗。参与航天事业建设,让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全体船员感到无比自豪。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至高无上的荣誉,让江成波和团队极为认真对待每次任务。几年来,随着任务次数增加,江成波同远望21号火箭运输船吊装团队的成员们积极探索,实现了吊装水平的进阶式跨越,做到在稳准吊装基础上对船舶姿态进行有效控制,并大大提高了吊装效率。

如今,江成波已成为吊装作业的码头指挥,操作手的接力棒传到了年轻人身上。“江技师对待工作始终有股冲劲,面对工作时的劲头有时候比20多岁的小伙子还足,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到任何懈怠。”对万诗雨等年轻操作手来说,值得他们学习的不仅是江成波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他不怕苦累的职业精神。

今年以来,火箭运输船编队已经完成了多次海上运输任务,包括春节等在内的多个传统佳节科技人员都是在任务中度过。

不同的经纬度、相同的航天情,从长江之尾到大洋深处,从船舱机房到浩瀚太空,远望人用自己的行动与祖国母亲同频共振。

在江成波看来,“吊装工作丝毫怠慢不得,无论吊装了多少次,都要有把每次吊装当成第一次的谨慎意识,才能保证任务万无一失。”正是因为有像江成波这样一丝不苟的中国航天人,中国航天事业才能在星辰大海中不断探索前进。

南方日报记者 徐勉 王诗堃

通讯员 信方飞 亓创 高超

实习生 杨凤瑶 林欣潼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